百万大裁军
(上接第3262期4版)
二是要实行精兵政策,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三是要把重点放在改善武器装备和提高人的素质上,并实行科学的编组,使人和武器装备更好地结合起来。
四是既要使我军成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又要使我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7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尊重爱护军队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通知》,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深刻理解军队进行改革、精减这一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认识军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社会造成尊重、爱护军队的良好风尚,并从各方面大力支持军队的改革和建设。
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方略出台了。
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1975年到1985年全军进行了五次大的精简、调整,总人数减去一半,其中1985年这一次就裁减100万。这是一项十分艰巨、非常复杂的工程。如何裁减呢?对此,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主管军队组织编制工作的何正文回忆说:
正当我们为此事大伤脑筋的时候,邓小平提出了要搞体制改革的问题。1980年3月,邓主席在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示我们,体制问题,实际上同“消肿”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要“消肿”不改革体制不行。1981年底,他又指出,精简整编,要搞革命的办法;用改良的办法,根本行不通。事隔不到半月,小平同志进一步告诚全党,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如果不搞这场革命,让党和国家的组织继续目前这样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这是“难以为继”,“不能容忍”的。
1984年11月,邓小平在讲军队精简100万时明确指出,“这次减人,要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改革的主要办法大体上是撤、并、降、交、改、理等。
“撤”,就是成建制地撤部队,包括撤军、撤师等;
“并”,主要是合并机构,像大军区合并、院校合并等;
“降”,则是指降低有些单位的机构等级和压缩其规模,如兵团级、军级机构压为军级、师级等;
“交”,是将部分属于政府职能的机关部队,如县市人武部和内卫部队等交给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
“改”,是对有些保障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部分干部职务改用士官或兵等;
“理”,则是指调整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对改革裁减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何正文深有感触地回忆说:
改革是十分困难的。以合并、减少四个大军区为例,这可真是一场牵动人心的“革命”。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战备工程,配套成龙的保障设施,互相熟悉、得心应手的办事机构,还有那同自己工作和成长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光荣历史的番号等等,这是数十万人花了几十年心血所建成、形成的东西,一旦要放弃,这无论从工作、生活或感情上讲,都是很痛的。然而,为了落实军委的战略决策,我们的指挥人员、政工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和各方面的保障人员,坚决而又愉快地按时做到了。
具体“操刀”百万大裁军的何正文本人就身体力行,带头让在部队服役的4个子女全部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高级干部的示范作用有力推动了裁军工作顺利进行。
同合并相比较,撤销就更复杂了。
1985年,我军陆军部队的建制单位撤销了四分之一。特别是那些有着几十年光荣历史、具有赫赫战功的部队,一下子撤销了番号,不论是对军委决策层,还是部队的广大指战员,确实是于心不忍,于心不快。但人民军队是好样的,战争年代指到哪儿打到哪儿,和平时期党叫干啥就干啥。
胜利完成裁军任务
经过军民齐动员,上下共努力,到1987年,百万大裁军的浩大工程顺利完成。
军队规模大为压缩。全军共撤并军以上机构31个,师、团单位4000多个,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机关人员减少近一半。撤并这么多机构,减少很多干部和大量保障人员,这对完成精简100万员额的任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全军编余干部共60多万人,到1986年底安置37万人,加上1987年转业12万,共安置约50万。由于裁军中干部的比重大,官兵比例由原来的1∶1.45降低到1∶3.3。
军队编制有较大变动。大军区由原来的11个合并为7个,解决了某些军区战役纵深、独立作战能力弱的问题。合并成立军队高等学府国防大学,改变了高级干部培训分散多头的状况。
陆军的军编成集团军,加大了特种兵比重,提高了合成的程度,增强了整体威力和作战能力。实行军士制度,将军队内部管理的76种干部职务改由军士担任,以稳定技术骨干。县市人民武装部门改归地方建制。军队后勤体制也进行了改革。
兵贵精不贵多。裁军百万,对节省军费、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减轻人民负担,意义重大,也更利于改善武器装备,提高部队战斗力。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裁军百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裁军百万,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
通过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百万裁军的完成,以及相应整编调整,人民解放军逐步成长为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