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福建省厦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6.74立方米,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5.74立方米,
·全市光电子器件制造、集成电路制造、金属及卫生器具制造等10个行业的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用水量全面达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0.08%;
·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分别达到25.94%、15.80%;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23.03升/人·日;
·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6.87%;
·全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6.74%,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科学编制节水规划
2009年,厦门市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为指导厦门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厦门市于2006年编制了《厦门市节约用水规划(2005年-2020年)》,近年来又编制完成《厦门市水资源战略规划(2015-2030)》《厦门市水资源安全保障近期行动计划(2015-2020年)》《厦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和《厦门市再生水开发利用规划》等,根据本地产业和水资源特点,提出厦门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和总体布局,为城市节水工作提供了指南。
拧紧用水大户“水龙头”
厦门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把公共供水中上年度月用水量在200吨以上的非居民用水单位纳入用水计划指标管理,通过超计划超定额用水收取累进加价水费,督促用水户加强用水管理;把月用水量3万吨以上的用户和月用水量1万吨以上的特种行业用户列入重点监控名录,对其日常用水实施重点监控,加强节水管理的督促与指导,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全市已有11845户用水户纳入计划管理,全市非居民计划用水率达到90%以上。
降低管网漏损率
近年来,厦门市结合市政提升、道路改造、地铁建设等工作,大力推进老旧市政供水管网改造和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近五年共完成255.4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目前,全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6.74%,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厦门市还大力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从销售源头上杜绝非节水型器具及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的生产与流通,全市生活用水器具市场在售的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占比达到100%。
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
水平衡测试是客观分析用水单位用水状况,判断内部用水合理性,梳理用水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的技术手段,可有效推动用水单位全面、合理、科学节水。厦门市把水平衡测试的开展,纳入城市供水节水管理条例内容中,要求月用水超过3000吨的用水户必须每三年开展一次水平衡测试工作。湖里城颐公园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着五缘湾湿地公园、薛岭山公园、虎头山公园等十几座公园,各公园均完成了水平衡测试工作,且公厕均加装水表计量,有效防止管网跑、冒、滴、漏;公园还积极使用节水型器具,大力推广喷灌等节水浇灌方式,提升节水实效。
再生水回用率达26.87%
内田溪是翔安“母亲河”九溪的一条重要支流,过去,内田溪水体黑臭,污染严重。近年来,居住在溪流两岸的市民能明显发现它的变化:不仅水量变大了,而且溪水变清澈了。目前,内田溪流域共有两处生态补水点,日均补水达4万吨左右,有效增强了内田溪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据统计,2021年,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总量为46804.7万立方米,再生回用水量12578.7万立方米,再生水回用率为26.87%,处理后的再生水主要回用于市政道路路面冲洗、市政绿化养护浇灌、河道生态补水以及市政景观补水。
雨水被有效收集利用
海绵城市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厦门市先后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标准》《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导则及审查要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等标准和《厦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修编)(2017—2035年)》,已构建起涵盖市、区及重点区域的三级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形成全域海绵城市“一张蓝图”。通过对雨水的回收利用,有效降低了自来水的用量,每天可节省自来水400多吨。
厦门市将不断加大节水建设投入,加强技术引导及科技创新,提升节水管理水平,提高水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努力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宜居家园。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