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政工综合总第3289期 >2023-01-30编印

读党史 忆初心(72)
刊发日期:2023-01-30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资料室

1675045998903067.png

(上接第3286期4版)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

这一切,使一些人在思想上出现了困惑,有的人其至提出改革开放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担心搞市场经济,创办经济特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会导致资本主义。这些疑虑和担心,归结起来就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还要不要坚持?中国的改革开放要不要坚持?中国的发展能不能加快?

在这个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在湖北武昌,邓小平对湖北省委、省政府负责人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能快就不要慢”;“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办事情正确与否,“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坐火车来到深圳特区。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里。一下火车,邓小平就在广东省和深圳市负责人陪同下,乘车视察深圳市容。当看到8年前还是水田、鱼塘、小路和低矮的房舍的一些地方,现在已变成了成片的高楼大厦,修建起纵横交错、宽大的柏油马路,呈现出一片兴旺繁荣和蓬勃发展的景象时,邓小平非常高兴。他一边欣赏市容,一边同省市负责人谈话。

在谈到办经济特区的问题时,邓小平很有感慨地说:

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当谈到经济发展问题时,邓小平对陪同的省市领导人表示:亚洲“四小龙”发展很快,你们发展也很快。广东要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他还指出:不但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1月20日上午,邓小平参观了深圳市53层的国贸大厦。他在顶层的旋转餐厅俯瞰深圳市容,看到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时,十分兴奋。他还坐下来,仔细看了一张深圳特区总体规划图。

深圳市委负责人在旁边向邓小平汇报说:深圳的经济建设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84年人均收入为600元,现在已是2000元。

听完汇报,邓小平与陪同的省市负责人作了半个多小时的谈话。他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取得的成绩。然后,他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邓小平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在谈话中,他还强调,中国要保持稳定,干部和党员要把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要注意培养下一代接班人。

邓小平还要求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会太多,文章太长,不行。他指出:深圳的发展那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

1月21日,邓小平游览了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和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在驱车回迎宾馆的路上,他兴致勃勃地同陪同他的省市负责人说: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

1月22日下午,邓小平在深圳市迎宾馆里接见了广东省委负责人和深圳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负责人。亲切地同他们一一握手,同他们合影。然后,邓小平又同他们作了重要谈话。他说: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