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贫开发到脱贫攻坚
1995年6月6日至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今后要以每年解决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速度,推行扶贫开发工作。此前的1994年2月28日至3月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力争在20世纪末最后的7年内基本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由于“大水漫灌式”的扶贫难以惠及所有贫困人口,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政府为解决部分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
1978年,中国农村尚有贫困人口2.5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针对这种状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村贫困现象大幅度缓解。
从1986年起,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86年到1993年,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1994年起,中国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北保定阜平县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准脱贫,也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另两大攻坚战分别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污染防治)。
2015年2月至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七次针对扶贫问题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总书记饱含深情地关注和全力解决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许多温暖人心的政策措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拔穷根”“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2015年2月13日陕西延安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
“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靶向治疗”。
——2015年6月18日贵州贵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搞层层加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2016年7月20日宁夏银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
“扶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不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防止形式主义”。
——2017年6月23日山西太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
“消除绝对贫困”“完善建档立卡”“推进精准施策”“坚持问题导向”“扶贫作风”。
——2018年2月12日四川成都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
“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注意干部培养使用”。
——2019年4月16日重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2020年3月6日北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
六年七次召开座谈会,足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党和国家动员了空前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