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吴炜琪
阳春三月的风拂面见暖,暖暖的春风里花香浸润,择日而行,与一群志趣相同的友人来到一家百年钢企参观学习,岁月衍生出的故事早已变成空气中的家园味道,从眼前一片旧时建筑的一扇窗一道门里折射而出,亲切依然。我身临其境在这段城市的流年里,身后的背景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光荏苒,往事随风,站在一片旧时的建筑群面前好似回到了一片精神的原乡,心安神怡久久追忆。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诗人的意境里,我走进了这片旧时建筑群,一块醒目的牌匾上写着苏式建筑群,它位于工人村,与它一街之隔的是一座百年钢铁厂,它的身后是绵绵的黄荆山脉,建筑群依厂而建,依山而立,岁月已将它的容颜变老,城市更新让它重焕容光,它以建筑的方式承载着城市的精神,珍藏着几代人的情感和满腔热情,变成永恒的城市雕塑和名片依偎在母亲河边。择一楼而进满满的旧日气息扑面而来,楼道狭窄而昏暗,墙体斑驳而凸凹不平,抬头望去屋顶那一道道的格栅也多有残缺,踩在脚下的木质地板此时依稀可辨当初的大红色,一砖一瓦,所有这些旧物仿佛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光阴里的故事。住着新居的我似乎很难再想像住旧时矮楼、破旧平房的感觉是什么,但在眼前这一栋栋有着强烈年代感的建筑里,我确感受到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我走进的这栋楼建筑本身的构造因年代的久远早已破旧不堪,房屋结构早已过时,但这里的每个房间都被主人收拾布置的井井有条,打扫的干干净净,家电床柜子等一应生活用品虽则简陋但旧而不乱,规整有序,我甚至设想在这样被列为文物保护的小楼里住上几日也是一份难得的人生体验。小楼还自带一个个几尺见方的小小阳台,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在阳台上晒太阳,见我们一行人来此参观,立马拿出手机与远方的亲戚视频,笑容满面嘴里说着:
“看今天我们工人村的老房子真热闹,来了这么些人参观”,说完还把手机镜头对准了我们拍摄,脸上春光明媚。
在小楼门前规划整齐的晾衣区居民们正趁着天气好在晒被子,晾衣服忙的不亦乐乎,不时还停下来跟我们介绍这些老房子背后的故事。
“看,某某机修厂几个大字,这里可是原来钢铁厂的一个小车间。来,带你去看看房屋旁边的这个防空洞,原来车间的工人们就在这里上班”
一位小卖部的主人走到我面前热情的介绍起自己住房的前世今生。以厂安家,以厂为家,以家建厂,家国情怀相互交融。
这片老建筑拨动了我们一行人中一位作者的心怀,写了一篇《老房子》的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对儿时这片建筑的追忆、怀念、珍惜都深情的表达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的淡淡乡愁之美让人心醉。这样的苏式建筑小楼我也曾住过,那时候父母刚到城里,我们在钢厂附近租了一套砖木小楼房和这里的结构大致相似,每层楼的楼道里都住着几户人家,左邻右舍的居民们共用一个厨房,每天你家炒了菜我家炒,有的等不及就自己生蜂窝煤炉子,到街边去做饭,开饭的时候各家的菜都端到楼道的弄堂里,你一张小桌我一张板凳,大人孩子叽叽喳喳围坐一团吃的格外香。特别是夏天吃完夜饭,在弄堂里竹床一摆说的全是人间烟火事。经的起时间沉淀的物品都堪称精品,无论它有多老多旧,终有一天都会成为人们心中最温柔的回忆。 这时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处旧居,那是不远处的中窑山上源建里的旧民居,一排排低矮的平房位于飞云洞脚下,此时我的一位叔叔还住在那里,北京的繁华,市区的新居似乎都不能让他长久定居下来,外出转了一圈他似乎还是愿意在山上的平房养老,那里还有青石板路,走上去咯噔咯噔响像是岁月的回音,还有一些和他一起长大的知己朋友未曾远去,还有他的一些花一些草和门前的几棵大树,夏日里凉风习习。无论走多远,叔叔总是忘不了这些低矮的小平房,说起来总是觉得它们有一百个好,谈起人和这些平房的往事也总是津津乐道。
现在我们的新居都叫什么城,什么湖,什么公馆呈现的是现代美大气美山水园林美,而一听到什么小区,什么建筑群,我们的心里也会时常涌出一股暖流,那是回忆之美,乡愁之美,那些具有年代感的旧日建筑又何尝不是城市另一道风景,在这样的建筑里,我的脑海中总会有一个画面在呈现,离建筑群不远处的工厂里亲人们在为国实干奉献,早归的家人们做好了饭菜在等待晚归的亲人们回家吃饭,站在家门不时眺望,留一盏灯盛一碗热饭浓浓的亲情在家园里散布开来,温暖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