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3305期4版)
香港回归,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在中方的一再努力下,英方表示了希望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1995年3月,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作为外交学会的客人访华,随后,前首相希思来华出席中国国际经济论坛1995年会议。5月,英国当时的贸工大臣赫塞尔廷应外经贸部部长吴仪的邀请也访问了中国。英方在与中方合作的问题上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态度,使一些有关平稳过渡的问题如香港终审法院和新机场财务安排等问题达成协议,受到各方的欢迎。
1995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的钱其琛访问英国,并在访问中会见了梅杰首相、赫塞尔廷副首相等英方领导人,同里夫金德外交大臣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包括香港问题在内的双边关系和共同感兴趣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钱其琛的访问使中英关系在经历了曲折历程后,走出低谷,对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996年初,里夫金德外交大臣应钱其琛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访问期间,江泽民和李鹏分别会见了里夫金德,钱其琛还同他举行了会谈,就双边关系和香港问题等广泛地交换了意见。双方都表示重视中英关系。英方表示“与中国建立长期的、基础广泛的关系是英国明确的战略取向”,中方对此表示欢迎。
1997年7月1日,历经坎坷与沧桑,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香港回归2个月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代表全国5800多万党员。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报告。
十五大是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大会提出21世纪前50年“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着重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强调: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十五大无疑将以这一功绩而载入史册。
抗洪抢险
——“誓与大堤共存亡”
无论是《复兴之路》大型展览,还是《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都展出了1998年中国人民抗洪抢险斗争的珍贵见证——一块白底红字的木制“生死牌”:武汉市江汉区龙王庙闸口的黄义成、唐仁清、李建强等16名共产党员,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誓词下面,各自用鲜红的颜料签上自己的名字,时间落款是“一九九八年八月七日”。目前,这块“生死牌”被国家博物馆作为一级文物收藏。
1998年6月至9月,由于气候异常,全国大部分地区降雨明显偏多,部分地区出现持续性的强降雨,雨量成倍增加,致使一些地方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长江发生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先后出现8次洪峰,宜昌以下360公里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位,长时间超过历史最高纪录,沙市江段曾出现45.22米的高水位。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先后出现3次洪峰。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闽江也一度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由于洪水量级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十分严重。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沿江湖的众多城市和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全国有29个省区市遭受不同程度损失,受灾人口有2亿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许多工矿企业停产,长江部分航段中断航运一个多月。
在整个抗洪抢险中,党中央直接指挥了这场战斗。
7月21日,当得知长江第二次洪峰正向武汉逼近时,江泽民夜不能寐。深夜12时,江泽民打电话给温家宝,要求沿江各省市特别是武汉市要做好迎战洪峰的准备,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大堤安全、确保武汉等沿江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这就是著名的“严防死守、三个确保”的战略方针。根据受到洪水威胁地区的实际情况,中央还作出了大规模动用人民解放军投入抗洪抢险、军民协同作战的重大决策。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特别是受灾省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同前来支援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一起,团结奋战,力挽狂澜,同特大洪水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心系灾区,踊跃捐赠。抗洪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工作进展顺利。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成绩,是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一个壮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