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会长章林伟:
从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市场政策三方面创造水务行业高品质发展的环境
4月14日上午,章林伟会长在综合大会上作城镇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挑战与机遇主旨报告。
根据《2021年中国城市建设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我国供水管道长度已达到105.99万公里,供水普及率达到97.89%;排水管道总长度为87.2万公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68.6%。
章林伟表示,我国城镇排水设施水平显著提高,但仍存在设施不完善、效率不高等问题,服务质量不能完全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城镇化进程中,水是一个城市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如何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到城镇化发展质量。他指出,水务行业应从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市场政策等方面创造行业高品质发展的环境。其中,技术政策方面,应以科技创新为导向,通过行业规划,科技成果鉴定与奖励等推动技术进步;经济政策方面则要积极探讨费价机制与投融资等,支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市场政策方面需要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市场,树立行业标杆,加快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简德武:
《城镇智慧水务技术指南》发布将对武汉加快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提供重要指导
简德武副院长表示,《城镇智慧水务技术指南》正式发布,为引导、规范和推动城镇智慧水务健康有序发展,助力智慧城市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指引和方向。
《指南》由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组织编写、中国市政中南院为主编单位,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水务行业多位院士、知名专家的指导。该技术《指南》明确了城镇智慧水务的总体架构、保障体系以及数字化建设、智能控制和智慧决策的技术要求,系统说明了城镇供水、城镇水环境、排水(雨水)防涝等领域的智慧应用,被多名院士、大师组成的专家组评定为“填补了我国城镇智慧水务建设与应用的空白,处于国际同行前列”。
武汉市两江交汇,百湖连珠,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武汉市宝贵的自然资源。《指南》的发布,将对武汉加快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湖北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示范样板提供重要指导。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国际水协(IWA)权威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区域主编郝晓地:
《城镇水务系统碳核算与减排路径技术指南》将有效引导城镇水系统碳足迹核算标准化、碳中和路径明细化
4月14日下午,城镇水务行业“双碳”与绿色低碳技术论坛上,郝晓地教授介绍了《城镇水务系统碳核算与减排路径技术指南》编制的意义、编制过程、重点内容等。
《指南》将城镇水务系统分为给水系统、污水系统、再生水系统和雨水系统四个子系统,对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碳排放核算方法进行了规范,明确了不同子系统的碳排放活动位点,统一了碳排放核算边界,给出了透明的碳排放因子,提出了统一的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模板。
该《指南》将进一步指导城镇水务行业有序开展碳核算与碳减排工作,有效引导城镇水系统碳足迹核算标准化、碳中和路径明细化,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以及减排技术革新与实践。
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居民住宅供水设施改造分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李欣:
武汉市首轮二次加压供水改造解决了部分老旧小区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的用水安全问题
4月15日上午,在城镇供水保障论坛上,李欣部长表示,2022年1月,武汉市超额完成原定1160处居民住宅二次加压供水设施改造任务,累计完成改造任务1200处,共47万户160万人受益。
在首轮改造过程中,武汉市水务集团建立改造工作机制,由市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相关单位参与,明确责任主体,开拓绿色通道,加快了实施进度,提高了实施效率;采用泵房“集并”方案,灵活制定改造方式,尽可能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等措施推进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
此次中心城区居民住宅二次加压供水改造工作的完成,有效推动了武汉市实现“抄表到户、计量到户、服务到户”,形成了权责明晰、管理专业、监管到位的居民住宅二次加压供水管理工作新格局,解决了武汉市部分老旧小区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的用水安全问题,有效提升了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据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