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重庆市污水处理需求不断增加,加上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很大的挑战。重庆水务环境集团将如何协调相关所属单位的力量,通过不断加大对污水处理项目的投资,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在此背景之下,新华网特别邀请重庆水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如彬,重庆碧水源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陈进做客新华网会客厅,聚焦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等方面展开讨论。
郑如彬(中)、陈进(左)做客新华网高端访谈
新华网:我们了解到,重庆水务集团和重庆碧水源在助力重庆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区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接下来将如何高标准、高水平做好规划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郑如彬:近年来,重庆水务集团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区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来谈:
一是用心用情升级供水服务,优化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供水能力,2020年至今,我们累计提升供水能力约70万立方米/日,使集团供水总能力达到472.15万立方米。去年重庆水务集团连续17天日供水超400万立方米,为城市经受罕见高温“大考”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强化水质保障方面,我们全年开展供排水检测14万项(次),供排水水质合格率保持100%,提前一年完成饮用水新国标贯标工作,为城市饮用水安全体系再添保障;2022年,我们推进户表提质改造、二供改造58.78万户,进一步消除200余万市民用户饮用水水质风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新上线“互联网+水务云”平台,用户可实现水电气费一体通缴,创新“长辈缴费模式”等功能,此外我们还会同市城市管理局、市经济信息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着力建设市政公用供水基础设施联合报装“一站式”平台,依托“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市民用户服务体验。
同时,我们加大再生水推广应用。在璧山区,建成再生水管网约70公里,再生水设计供应能力8.1万立方米/日,2022年再生水使用量623万立方米。还在永川、大足、合川、江津等地积极推进再生水开发利用,为渝西片区开辟了“第二水源”,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助力循环经济发展。
二是科学布局实施项目建设,提升城市环境。按照“节地宜居”原则,推进实施运营唐家桥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璧山三角滩半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和沙田污水处理厂。推进实施完成加盖除臭污水处理厂3座,包括永川污水处理厂、南岸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和璧山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此外,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地埋式高滩岩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作为沙坪坝区唯一一座位于湿地公园内的景观工程,这个项目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为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不断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新实践,赋能城市发展。我们积极跟进落实重庆市打造西部创新高地的总目标,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服务城市发展的第一路径。建立以生产运营需求为原动力、以智慧水务为主攻方向的创新发展体系,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生产不断融合,加快“双碳”工作落地见效、企业节能降碳协同增效。
第一,我们率先在全国行业内建立了信息化标准体系,对于推动智慧水务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现已形成67项成果并发挥积极作用;第二,我们建立了全国首个全域融合的水务大数据平台,已接入了50余个业务系统、130座供排水厂、1000余套二供设施、4600多公里供排水管网、400万以上用户数据,实现跨业务、跨层级的数据共享、协同联动、融合分析;第三,我们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应用,打造了智能调度、智能加药、精确曝气、智能巡检、滤池精确反冲、漏损控制、视频AI分析等一系列人工智能试点应用,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在确保水质稳定达标的基础上,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第四,我们加快布局落实“碳减排”行动计划,实施尾水发电、再生水利用、中水回用、水源热泵等节能减碳工程,积极探索实施光伏发电等绿电工程。
重庆水务将以“节地宜居、生态环保、循环利用、节能低碳”等目标为导向,着力推进“1+2+2”这5项工程——“1”项污水厂加盖除臭工程:就是茶园污水处理厂;“2”项尾水电站工程:就是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尾水发电工程和茶园污水处理厂尾水发电工程;“2”项半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工程,包括唐家沱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和巴南惠民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提升城市环境以及助力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陈进:重庆碧水源是重庆水务环境集团旗下专业环境工程建设管理公司,专门负责重庆30多个区县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工作。近年来,已相继完成建设投资近百亿元、建成投运污水项目55个、污水主干管29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40万立方米/日、建成危废处置项目1个、新增焚烧线处理能力33000吨/年、危废处置污水处理规模150吨/日、填埋库容45万立方米,有效减轻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为我市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做出积极贡献。
下一步,重庆碧水源将围绕重庆水务环境集团“12345”发展战略,找准定位、对标先进,全力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实现公司新发展新突破。
一是聚焦主业主责,全力提速项目进度。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强化项目在重大基础设施领域的支撑作用和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保障作用,主动把项目建设放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的宏大场景中去谋划推进,围绕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行动,统筹安排、细化目标、压实责任,强化进度管理和投资管理,切实加快我市城市污水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高智慧化建设水平。抢抓重庆数字化转型和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重大机遇,提升项目建设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BIM、物联网、5G、大数据等技术在施工单位、监控管理、智慧工地和管网运维中的集成应用,确保智慧工地全覆盖。打造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通过可视化、信息化、数字化应用支撑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按照项目前期管理、项目施工管理和项目后期管理三大板块,形成数据中心和服务中心,打通数据共享通道,为智慧建设、资源管理、管理协同和工地应急指挥等业务应用提供基础的应用支撑,实现对建设项目的全流程管理和对施工现场的宏观管理。
三是持续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紧紧围绕激发活力、提高效率,切实深化改革,探索建立高效运转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建设,加大市场化业务拓展力度,探索扩大市场化业务规模。全面对照参考国内国外市场竞争要求,对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管控和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梳理、调整和完善,形成反应灵敏、运行高效、执行规范、充满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对接地方国企、高新技术企业等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外部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引导合作者为公司治理献言献策,增强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