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政工文艺总第3317期 >2023-05-10编印

生态哲学的奇迹
刊发日期:2023-05-10 阅读次数: 作者:刘 斐

●上海城投水务吴淞水厂 刘 斐

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近、唯一留存、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是以水利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公元前256年,出于富国强兵、支撑“得蜀则得楚”的战略目标,时任秦蜀郡守李冰主持创建了都江堰,从此历史上留下了“李冰治水创建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的美谈。

从初期凿宝瓶口引水,筑鱼嘴分流,到唐朝开国初年,飞沙堰建成,都江堰渠首主体工程格局自此形成并沿袭至今。鱼嘴屹立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末端的侧向溢流堰,古称“侍郎堰”,因排沙效果好而得名。飞沙堰发挥内江堤坝的泄洪排沙作用,既保证了成都平原用水之需,又能将进入内江的大部分沙石排出。宝瓶口是从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进水口,是内江灌区的引水“咽喉”。宝瓶口引水限流,限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又通过与离堆共同壅高水流增大飞沙堰的排洪效果。

在都江堰2000多年的治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杩槎、竹笼、干砌卵石、木桩、羊圈等传统工程技术,这些技术以就地取材,技术简易,施工方便,投资节省而沿用千年。岁修是在冬季枯水期在内江断流,对水利工程进行检修,它是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健康运行,为下游灌区安全输水的重要手段,也是都江堰沿用千年的重要制度。历代治水者逐渐总结出“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等治水经验,制定了“旱则引灌,涝则疏导”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维修方法。

水运系乎国运,治水方能兴蜀。如今的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发展至1130万亩。贡献出全省近25%的粮食产能,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四川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都江堰是生态水利工程的光辉典范,千古传承,造福当时,泽被后世。在2200多年的历史跨越中,都江堰以其科学的建设理念和治水精髓,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范例,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国自信,文化自信的国家宝藏,也是象征中国智慧和生态哲学的世界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