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政工综合总第3319期 >2023-05-17编印

读党史 忆初心(85)
刊发日期:2023-05-17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资料室

(上接第3318期4版)

读党史 忆初心.jpg

飞天中国

——“这一刻,我们都是幸福的追梦人”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中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实现了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身影。

4-飞天中国配图.jpg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图为9月27日翟志刚出舱后挥动中国国旗。

2012年6月18日、24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先后成功进行自动交会对接和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2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开展了为期30天的驻留,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11月18日成功返回。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的重要保障。自1992年中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神舟飞船已经10余次出征。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坚定而从容:从无人到多人,从舱内到舱外……这是中国航天人的新高度,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高度,是中华民族的新高度。

嫦娥奔月

从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到“中国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这项浩大的科技工程仅仅经过了3年多时间。

2004年1月23日,国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2007年10月24日18时,世界的目光再次对准了位于大凉山腹地的西昌卫星发射场。再过5分钟,中国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将在此升空,国际探月舞台上将增添一名新成员。

为提高嫦娥一号入轨成功率,此次发射提出了“零发射窗口”的目标,即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段内,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升空。经专家严密测算,嫦娥一号的“零发射窗口”为18时05分。随着一声令下,有“金手指”之称的操作手皮水兵果断地按下红色“点火”按钮。数秒钟之后,烈焰四起,声震山谷,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如一条白色的巨龙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起飞约10秒后,火箭按程序转弯,向东南方向飞去,很快钻入云层,隆隆巨响在天地间回荡。

18时24分,卫星成功入轨的消息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指挥控制大厅内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18时30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功将嫦娥一号卫星近地点从200公里抬升到600公里,顺利完成了第一次变轨控制。10月26日17时44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二次变轨。11分钟后,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星变轨成功。10月29日18时01分,嫦娥一号成功实施了第三次变轨。10月31日17时28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四次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11月5日11时3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顺利完成第一次“太空刹车”动作。卫星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

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该幅月球表面图,拍摄于距离月球200公里的飞行轨道上,成像区域面积为128800平方公里,相当于近8个北京市大小。12月9日,国家航天局公布嫦娥一号传回的最新一批月球图片,其中包括中国首张月球三维立体图片。12月11日,国家航天局向媒体发布信息,嫦娥一号卫星CCD相机已对月球背面进行成像探测,并获取了月球背面部分区域的影像图。

12月12日上午,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受控撞击在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月球丰富海区域,为中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