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政工文艺总第3327期 >2023-06-14编印

沉默的内核
刊发日期:2023-06-14 阅读次数: 作者:薛婷婷

●南京水务集团 薛婷婷

闲暇时读了王小波的杂文随笔《沉默的大多数》,很敬佩他的智慧与深沉。这本书用批判讽刺的语调告诉我们,话语要以事实为主,多思考比多开口更重要。

书中的序言里这样讲到,很多人总觉得自己能明辨是非,觉得“天下皆醉我独醒”,实质上这可能是一种无知和狂妄。由于伦理问题的复杂性和人的主观性,一个事情往往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对错之分。但我们常常只掌握了一些浅俗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收到偏见之害。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不要轻易对他人下判断,也不要轻易对一件事定性。同时,对自己的信条与原则,也要保持谨慎和怀疑的态度。

王小波在书中提到小时候他听说亩产30万斤粮食的传言,始终不相信,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曾饿得饥肠辘辘。这个世界上有很大误会,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话语教出来的,话语成了思维的样板。王小波指的误会是这个世界客观存在阴暗的一面,有些话语文字都是来自阴暗,话语应以事实为基础,不以权威、传言和人云亦云为基准。所以在书中,他反复告诫人要学会思考,让思考去过滤话语真伪。若是虚张声势,不如做沉默的一员,自己学会观察和考量。

读这本书,我突然想到曾经大火的咪蒙。同样是说道理,咪蒙的文章充斥着情绪煽动和极端观点,在境界上与王小波是天壤之别。王小波是在认真、理性地思考问题应如何解决,而咪蒙的文章,则是不断地贩卖焦虑,迎合偏激思想去发泄情绪,妄加指责,根本没有从解决问题角度去客观分析。然而,仍有许多人被这种浅显的文章带偏,原因就是缺乏思考,人云亦云,这大概就是王小波认为的“集体的愚蠢”吧。

沉默的内核,其真正意义应该是在沉默的表象下,持续跳动这着一颗为获得真相而不断探索的心。当你觉得无知时,保持沉默,给自己时间去独立思考,去客观探究事物的真理,才能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独立而清醒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