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行业纵横总第3330期 >2023-06-24编印

南京水务集团:国内最大直径污水过江盾构隧道顺利贯通
刊发日期:2023-06-24 阅读次数: 作者:张振秀

本报讯 日前,随着江苏省南京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统二通道建设工程(穿越夹江段)“新越号”盾构机缓缓抵达江南接收井,国内在建最大直径的污水盾构过江隧道顺利实现贯通,这标志着新型承插式管片技术在水下盾构隧道得到成功应用。

2-1南京.jpg

图为隧道贯通现场。

为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保障江心洲污水处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南京市政府研究决定开工建设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统二通道工程,其中穿越夹江段由南京水务集团负责建设、南京市水务局负责行业监管、市公建中心代建、中铁十四局施工。该工程全长755.6米,其中盾构隧道长693米,工程始于建邺区江心洲市民广场西侧,穿越夹江后进入滨江公园江南工作井,与现状污水输送通道相连,盾构机为一台直径为9.15米的直排式泥水平衡盾构机“新越号”。由于工程需穿越夹江两岸大堤、江底、既有桥台和各类市政地下管网,受施工条件限制,盾构机需进行分体始发。此外,在施工过程中,盾构机还要进行大堤长时间停机保压,这也给本次施工增加了难度。

为确保隧道成型质量,降低后期运营风险,该项目采用了“新型承插式管片+双液同步注浆+双道止水密封垫”的成套施工技术,该项技术为国内首创,对管片预制及拼装精度、盾构设备适应性及盾构机掘进姿态调整等都要求极高,并且无经验可借鉴,这也成为摆在项目建设团队面前的一道超级难题。

为确保该工程顺利实施,南京水务集团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在市政府及市水务局的指导下联合市公建中心多次到工程一线开展调研,为企业排忧解难,为项目推进保驾护航,奋力推动科技创新“最大变量”转化为工程高质量建设的“最大增量”。为确保新型承插式管片的成功应用,不断寻求突破和解决方案,集团多次邀请设计大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研究论证设计方案,细化图纸细节,同时会同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研究合作和科研攻关,结合此前在南京长江五桥夹江隧道穿越同类型地质层的施工经验,综合后期管片拼装及注浆技术应用进行分析,形成了最优的盾构机选型方案,并对盾构机拼装机吸盘进行密封设计改造,使拼装精度达到了1毫米。

通过掘进拼装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施工方形成一套成熟的拼装技巧,成功将拼装时间从最初的28天拼装8环提升到平均不超过45分钟拼装1环,不但节省一半人工,也提升了高精度的拼装水平和采用新型管片技术的盾构掘进智能化拼装水平。

如今,已完成的693米的盾构隧道线条整洁、流畅,总计464环、3712块管片拼接有序、内实外美,新技术的应用成功实现了隧道没有任何渗漏,管片上浮量控制在5毫米以内,管片错台控制在2毫米以内,远高于设计及规范要求。经专家评审,因管片施工质量高,专家一致认为可以取消原设计作为结构补强的内衬结构,这也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该技术创新使用了一种新型密封防水体系,可真正实现隧道“滴水不漏”的一级防水目标,这将为我国大直径及水下盾构隧道工程建设补充新的解决方案,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后续,施工方将开展管道施工,在内部铺设两根直径2.2米的污水压力管道,工程预计在年底交工验收。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统第二通道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将区域内每天约40万立方的生活污水将通过两根管道实现“并肩过江”,直接输送至南京水务集团江心洲污水处理厂处理,大大提升过江通道输水能力和安全可靠性,惠及南京内秦淮河流域、外秦淮河双桥门至三汊河截留系统以及河西新城区174万居民,有效保证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统服务范围内的水环境安全, 为南京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添砖加瓦,为建设“富强美高”新江苏再添光彩。

(张振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