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政工文艺总第3332期 >2023-07-01编印

读党史 忆初心(97)
刊发日期:2023-07-01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资料室

读党史忆初心.jpg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对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这篇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概括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了这一关系文明兴衰、人民福祉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河北正定,福建厦门、宁德和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以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出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决不松手,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之所以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就是因为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并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胡焕庸线”东南方43%的国土,居住着全国94%左右的人口,以平原、水网、低山丘陵和喀斯特地貌为主,生态环境压力巨大;该线西北方57%的国土,供养大约全国6%的人口,以草原、戈壁沙漠、绿洲和雪域高原为主,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说基本国情,这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

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全党同志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包括:

一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界定入罪标准,加大惩治力度,形成高压态势。

二是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国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省区市和宁夏等15个省区市的生态保护红线已经划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大批高污染企业有序退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空前。能源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中国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

三是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作为发展中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近年来强力推进蓝天保卫战的举措和成果,举世瞩目。中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重视程度之高、工作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自2013年以来,中国相继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把蓝天保卫战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地方党委政府负责人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通过推动绿色发展“一微克一微克地降PM2.5”。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看清了“企业不能消灭污染,污染就可能毁掉企业”,加大治污设备和运行的投入。越来越多的公众认识到“同呼吸”就得“共奋斗”,从绿色出行、随手关灯等点滴小事做起,呵护清新空气。经过持续努力,天空湛蓝、繁星闪烁的动人景象日益增加。2018年,全国首批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1.7%;北京市PM2.5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到2018年的51微克/立方米;珠三角PM2.5浓度连续4年达标,浙江省也迈入总体达标行列;重污染天气的发生频次、影响范围、污染程度都大幅减少。同时,地表水国控断面I—Ⅲ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9%,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3%。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

四是中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量占发展中国家总量的50%以上,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2017年,同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机构一道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