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科技智慧总第3334期 >2023-07-08编印

为了利用水,人类都有哪些奇思妙想?
刊发日期:2023-07-08 阅读次数: 作者:中国三峡

船是筏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说筏是敞开式的,那么船就是封闭或半封闭的。船比筏更安全,更舒适,功能更齐全,文化意味更浓厚。

中国古人历来就偏爱“一叶扁舟”的自由自在,历代文人的咏叹不胜枚举。船的功能也随着实际运用越来越复杂:利用风力,成为帆船;增强审美功能,成为楼船;增强战争功能,成为战船;增强娱乐功能,成为龙舟……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大大推动了船的发展:吨位越来越大,航程越来越远,速度越来越快,形式越来越多样,不仅航行于水上,还能潜行于水下。

船本身的文化含量也大大增加,既是渡水的工具,又是游动的风景。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船总是水乡最具代表性的景物。舟行水上非常具有文化意味。著名哲学家何兆武回忆七十多年前,他从家乡岳阳乘船到长沙读书,坐火车要两个小时,坐船却要五天。从时间上看,坐火车显然有优越性。可是舟行水上,沿途风景如画,是他毕生难忘的幸福。

叁丨水力工具

水力工具就是利用水能作动力替代人力、畜力进行工作的器具,具有代表性的是水碓、水磨、水排等。

水碓是用水力带动机械装置,使石碓或大木碓上下运动,把粮食皮壳去掉或将粮食舂碎。我国西汉思想家桓谭的著作中就已提到了水碓,称其“役水而舂”,“其利百倍”。《世说新语》记载,西晋时,司徒王戎既贵且富,拥有区宅、僮牧、膏田,还有“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可见在当时,水碓这种新型水工具与良田、宅院一样,标志着财富和社会地位。

水磨,也称水碾,是水碓的发展,把水碓的上下运动变为圆周运动,主要用于加工粮食、油料、茶叶。我国利用水力推磨的记载相当久远。《南史·祖冲之传》等史籍中都记载了水磨在当时的普遍应用。唐代,水碓、水磨应用更为广泛,还推广到了我国西藏地区。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命工匠教藏族民众在小河上安装水磨,松赞干布亦向唐朝政府请派工人到西藏以推广水磨。

3-边.jpg

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乡秋那桶村的水磨房   图片来源:董力男

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在我国南方地区,较大的水磨房还是财富和地位的标志,成为许多文学作品描写的内容。沈从文在《边城》中就描写道:“倚山滨水来一座小小茅屋,屋中有那么一个圆石片子,固定在一个横轴上,斜斜的搁在石槽里。当水闸门抽去时,流水冲激地下的暗轮,上面的石片便飞转起来。……凡碾坊照例是属于当地小财主的产业。”

水排,是以水力代替人力拉风箱鼓风,主要用于锻冶。在《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古代科技著作中,都有使用水排的记载。

肆丨治水工具

治水工具数量多,形态丰富。从科技角度看,一些历史上的治水工具在今天已没有实际使用价值。但其包含的文化价值并不会随之消失。

卧铁与竹卷尺

有的治水工具已被新的工具取代,但其仍可作为文化遗存供人们认识和了解。如古代都江堰工程中标示河道深度的卧铁,现在作为历史文物在都江堰景区展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水利工程中用于测量长度的竹卷尺,现在也在水文化博物馆展示。这些工具不仅可以让后代了解历史,增长知识,也能够从中体会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

耒耜

有的治水工具的实用功能消失,但其形象成为代代流传的文化符号。如耒耜就是人类社会早期的治水工具,有手柄,可用脚踩,既可挖土,又能端土。现代的治水虽然不再使用同样的工具,但古往今来,凡是大禹形象(塑像、雕像、画像),其所执之物多为耒耜。耒耜的形象已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符号。

水则

某些治水工具蕴含的文化内涵仍然具有启发性和传承性。如古代的水则(又名水志),是古人用于测量水位的标尺。据说最早的水则是李冰修都江堰时所立三个石人,以水淹至石人身体某部位来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

古代水则有三种形式,一是无刻画,如石人水则;二是只有枯水位刻画的,如自唐代已有的长江涪陵石鱼,只刻记枯水位;三是最为常见的有等距刻画的水则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标志相对高度。现代水利中已不再使用水则作为测量水位的工具,而是使用标志绝对高度(海拔高程)的水标尺。但古代水则所体现的测量智慧,至今还在水利实践中传承。

水工具体现出水文化的物质层面

凝聚着人类劳动、知识与财富的累积过程与成就,它强调人们运用智慧,显示能力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对物质财富的创造,物质层面的水文化同水文化的其他层面互相渗透、联系,交汇成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水文化,体现着水文化的立体性和多样性。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