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340期 >2023-07-29编印

贵州按下高校节水管理“快进键”
刊发日期:2023-07-29 阅读次数: 作者:史文千

本报讯 高校是城市公共用水大户,高校节水是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阵地,推进节水型高校建设能够培养学生的水忧患意识,引导节约用水的文明生活方式,从而辐射家庭及全社会,带动全民节水意识的提升和自觉节水行为的形成。同时,加快节水型高校建设也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年初印发的《2023年水利系统节约用水工作要点》中就明确提出要推动全国40%以上高校建成节水型高校。

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共有35所高校,约占全省高校数量的47%,截至2022年,贵阳贵安共建成7所节水型高校,建成率仅为20%。因此,围绕高校节水,打造节水型高校,是推动新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2023年4月份以来,贵阳市成立贵阳贵安高校节水工作现场指导组,前往35所高校进行用水调研并提供节水指导服务,帮助学校厘清节水型高校建设的重点内容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围绕《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针对性地制定“一校一策”方案,对学校建设节水型高校提供技术支持。

察实情——深入校园,摸清底数

两个多月以来,指导组深入校园各处进行调研,不仅与学校后勤处沟通,还与管道巡查维护工人沟通、与学校委托的第三方管理机构进行沟通,全方位了解学校节水、用水真实情况,集成多方的“土经验、老办法”,详细梳理每所学校真实用水人数、管网实况、用水定额、历史用水量等基础数据;深度摸排主要用水设备、工艺流程、计量状况等用水情况;全面了解学校节水型器具使用、用水管理制度落实、水量平衡测试、节水措施落实等情况和节水宣传教育现状。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指导组通过对每所高校节水管理及用水数据的分析,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锚定目标指导学校推进节水型高校建设。

1-边  贵州.jpg

出实招——见招拆招,精准施策

指导组根据《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的要求,梳理学校历史用水数据,找出困扰学校在节水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堵点、淤点。综合评价,因校制宜给出“一校一策”节水方案的施工图、路线图,总结出“6梳理+2分析+1核查+1方案”的高校节水调研新路径,帮助学校在节水型高校的建设上加快速度,少走弯路。针对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指导组建议:学校要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节水管理联席机制,将节水型高校建设纳入高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考核;要加强对用水数据的分析应用,提升管理效率;更新完善计量仪表,运用科技赋能,建立在线监控平台;拓展非常规水资源应用;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在新改扩建项目时要严格实施节水“三同时”管理制度等多维度体现节水特点的“建议书”。已建成节水型高校的学校要做好持续推进和复查工作,未建成的要制定完善的节水型高校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节点,争取早日步入节水型高校行列。

截至7月11日,已全面完成35所高校节水工作指导,形成34所学校共43个校区的“一校一策”方案。

显实效——落深落细,见行见效

各高校按“一校一策”指导建议迅速作出整改,且初具成效:贵州大学西校区开展水量平衡测试,发现并修复了20余处漏损点,搭建用水在线监控平台,生均用水量下降到63m3/人·年,在省级用水定额通用值范围内;贵州财经大学贵安校区每日进行一级水表查抄,一周进行2次二级水表查抄,每周2次校内用水设施设备巡查,修复管网漏损,月用水量约下降近3万m3;贵州文旅学院在收到指导意见后,进行管网测漏,修复管网漏损,月节约用水量约1.8万m3;贵州医科大学北校区进行了管网改造,月用水量下降约1.5万m3……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各高校在今后的管理中要将“节水优先”的理念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将节水这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的“绣花活”落实、落深、落细。

 (史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