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企沙新区污水处理厂 廖钦良
近日,在整理旧衣物时,其中一件深蓝色的灯芯绒小褂子,一下子打开了我记忆的“阀门”:三十多年前的景象立即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的孩童时期,正值国家的“困难”时期,那时什么东西都是定量供应的,粮要粮票,布需布票。不要说穿新衣裳了,吃一顿饱饭都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如果哪天肚子不“咕咕”作响,即认为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穿新衣服是想也不敢想的。
乡下的日子总是过得很慢,似乎永无尽头。但生活中总有些事情像平静的湖面上突然起了几个涟漪一样,让你永生难忘。当我在合浦南康某农场(父母当时是插青)过着“山中无甲子,岁寒不知年”的孩童生活时,一天,远在东兴的大姑妈给爸爸寄来了一包衣物,其中一件崭新的灯芯绒小褂子立即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潜意识地感觉到,这是姑妈为我量身定做的。它的表面是当时比较时髦的灯芯绒布料,内里却是一块块花花绿绿的小花布拼凑而成的,我越看越喜欢,立即把它穿在身上,并不时地向同场的小朋友们“炫耀”。在多少时光里,我一直为拥有这样一件灯芯绒小褂子而感到自豪。
在当时,我只是觉得这件小褂子很时髦,很漂亮,并没有感到这件小褂子背后蕴含着的沉甸甸的深情。如今看到这件小褂子,我泪眼朦胧,依稀看到: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姑妈正戴着老花镜,把多年来积攒下来的碎布,一点点地拼凑成幅,再怎样一针一线地缝成衣服。儿子小时候仍乐意把这件小褂子穿在身上,可见一点都不过时,而且历久弥新。手捧这件小褂子我感觉有千钧之重,我会小心地把这件小褂子永久地保存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