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科技智慧总第3354期 >2023-09-16编印

中国水协团体标准宣贯内容框架
刊发日期:2023-09-16 阅读次数: 作者:中国水协

一、标准的名称、编号

名称:《城镇排水管网流量和液位在线监测技术规程》

编号: T/CUWA40054-2022

二、标准制定的背景、意义

自2015年“水十条”出台实施,国家治水政策、行动不断迭代跟进,我国的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现阶段治水逐步转入纵深、转入持久战和攻坚战,治水向高质量发展推进。精细、系统、有效的数据是排水管网系统提质增效工作高质量推进的重要依据。排水管网流量和液位数据是排水系统提质增效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包括排查、设计、建设、运营、智慧化等的重要辅助决策依据,利用关键节点的动态液位、流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直观获取监测点上下游管线的过载、溢流、异常入流入渗、淤积等信息,提供量化分析信息;根据数据及分析结果也能聚焦管网缺陷问题严重的区域,可为管网排查、检测、修复及改造提供决策依据,针对性治理降低综合成本。同时可建立数据基础,支撑智慧水务。本规程能提供提供全过程的规范指导,共同推动行业持续向好。

三、相关标准及相互关系

与本规程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及强制性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6-2009)、《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81-2012、《城镇公共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DB44/T1025-2012)等,以上标准涉及了管道检测及相关作业安全的规定,对管道流量、液位的检测未有详细规定。在已有的《城镇排水水质水量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要求》、《排水管网在线监测技术规程》、《城镇排水管网动态监测技术规程》等规程中,对管道水质水量和流量的监测有一定介绍,简要说明了管道监测的技术方法,但并未有全过程系统性的规范化指导。

基于排水管网入流入渗计算、管网雨污分流状况评估、雨水及合流溢流排放分析、管道堵塞、破损定位与评估、污水处理设施冲击预警预测、偷排漏排监管的等各种场景需求,本规程系统性的提出了排水管网流量和液位在线监测技术规程,是已有标准规范规程在细分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是实际操作层面的流程化指导,能覆盖排水管网提质增效排查、设计、建设、运营、智慧化各阶段需求。

四、标准的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城镇排水管网流量和液位在线监测的方案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安装与维护、数据采集与应用。

五、关键技术指标(标准重点内容的总结提炼)

本规程共分7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监测方案制定、4.监测设备选型、5.监测设备安装与维护、6.数据采集与应用、7.安全管理与操作。

监测方案制定章节对管网流量和液位在线监测点位的选择、布点的原则性以及现场踏勘要求进行了说明。监测设备选型章节对液位监测和流量监测设备提出相关技术要求,包括量程、分辨率、最大允许误差、使用环境、设备安全防护等级、数据采集频率、监测类型、通讯方式等等提出了原则性要求。监测设备安装与维护章节对设备的安装内容、安装过程安全要求、设备维护进行了说明和提出了原则性要求。监测数据采集与应用章节对数据采集、传输、储存,数据的管理和应用进行了一般性说明。安全管理与操作章节对流量和液位监测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说明和操作规定。

六、重点条款展示

3.1.2  监测区域应根据监测目的及地区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结合排水体制、排水设施分布、排水管网系统拓扑关系进行合理分区。

4.1.2  监测设备应有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功能,并可设置采集及数据传输频率。

4.1.5  监测设备宜预留水质分析仪器的接口。

4.1.6  监测设备应采用防爆型监测设备,防爆等级宜为本质安全型。

4.1.15  监测设备应具备数据离线存储功能。当设备不能和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时,监测数据应在设备中被保存,存储数量不宜少于10万条;当通讯恢复后,应补传离线数据。

4.2.2  应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液位监测设备,减小污水中其他物质对传感器的影响;也可组合使用不同监测方法,从而避免出现测量盲区。

4.3.4  流量监测中流速监测设备的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4  当监测点位的流速大于或等于±0.05m/s时,应可以进行准确测量,在正向、逆流工况下均可进行测量。

流速监测设备应可测量一般液体的流速以及液固两相的流速。

七、标准实施后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本规程用于排水管网流量和液位在线监测工作的全过程指导,对排水管网流量和液位在线监测设备的性能指标提出明确要求,提高在线监测工作全过程、全链条作业规范性,保障现场作业安全,保障数据的有效性和指导性,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八、主编单位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