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的名称、编号
名称:《城镇供水管网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规程》
编号:T/CUWA20059-2022
二、标准制定的背景、意义
《城镇水务2035年行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智慧水务发展规划,管网模型是智慧水务的核心。供水管网是重要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管网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水务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点工作。
编制组对国外智慧水务和管网建模相关情况进行了文献调研,分析了相关工程案例,查阅了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外管网建模标准,借鉴了模型精度评估要求;重点参考了行业标准《城镇供水管网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 207和上海市地方标准《城镇供水管网模型建设技术导则》DB31/T 800等国内标准,进一步吸收北京、深圳等先进城市供水管网建模的成功经验,编制适用全国的技术标准,解决兼具先进性和操作性等重点问题。
三、相关标准及相互关系
1、目前国内外标准只有离线模型的技术要求,本标准补充了在线模型的技术要求。
2、国外对模型校核点数量有较高的要求。总体来说,校核点越多,校核后的模型越准确。美国1999年的标准草案对校核点数量的要求与模型中的管段数和节点数挂钩,这个思路在国内比较难实现。因为在管网建模过程中导入管网拓扑结构时,会有大量不必要的节点产生,简化后一般都是几万个节点,而现有监测点数量无法满足这个要求。本标准提出了符合国情的校核点数量要求。原则上,现有的有效监测点数据均应参与模型校核,在线监测点数量不够的,可补充设置离线监测点。
3、本标准对比了国内外现行有关标准对模型精度的要求,编制组经过广泛调研和多次专题研讨,认为国外标准相对较严格,因为国外管网管理水平相对较高,漏损率相对较低,在规模较小的供水系统是可以达标的。因此,编制组决定采用行业标准CJJ 207的要求。
4、本标准结合美国标准分层次确定模型精度的思路,对动态模型精度评估提出了更细化的要求,结合美国和英国的标准,按规划设计、运行调度、水质模拟三个用途分别细化,并补充水质模型精度要求。
四、标准的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城镇供水管网离线模型和在线模型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包括模型系统的构建、校核、验收、应用、更新与维护。
五、关键技术指标
本标准模型精度评估关键技术指标见下表:
六、重点条款展示
3.0.1 供水管网模型构建和应用应纳入智慧水务相关规划。
6.2.9 管网动态模型的时间步长宜采用5min~15min,实时模型的时间步长不应大于5min。
6.3.2 压力校核点数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水管网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 207的有关规定,压力校核点数量的确定宜符合下列规定:
1 供水量100万m3/d以上规模的管网宜取100个以上的节点进行压力校核;
2 供水量50万m3/d~100万m3/d规模的管网宜取50个以上的节点进行压力校核;
3 供水量50万m3/d以下规模的管网宜取30个以上节点进行压力校核。
8.3.1 漏损率达标的供水管网系统,管网模型精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水管网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 207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动态模型模拟结果曲线应与监测数据曲线趋势一致;
2 在线模型的精度应符合本规程第7.4.2条的规定。
七、标准实施后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随着智慧水务的发展,管网模型作为智慧水务项目的核心系统,本标准将规范管网建模建设、验收、运行、维护技术工作,推动相关智慧水务工程顺利实施,让模型在管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八、主编单位
东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