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科技智慧总第3366期 >2023-10-28编印

黄河塑造中华民族根与魂
刊发日期:2023-10-28 阅读次数: 作者: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上接第3364期3版)

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黄河文明,比草原文明和渔猎文明具有先进性和早熟性,拥有众多人类文明领先的发现和发明。最早的月食记录,最早种植谷和水稻,最早饲养家禽,最早用十进位记数法,最早生产漆器等,都显示了早期黄河文明的成熟与发达。黄河文明进入发展和兴盛时期,科技长期位居人类文明前列,创立了磁学、声学、数学、光学、力学、地学、医学、药学、建筑学等学科,并得到极大的发展。肇始于黄河流域的“四大发明”,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黄河两岸上演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场景,涌现出众多代表人类文明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流传下来许多中华民族耳熟能详的英雄故事。神州大地历朝历代政治不断变革,国家权力不断更替,也多次出现南北割据分裂状态,但中华民族统一进取的历史潮流,一如黄河奔腾巨浪,浩荡向前,不可阻挡。

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国史

古代中国,黄河流域水利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盛衰和政权兴亡。川流不息的黄河水,有力支撑了历代经济社会发展。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地区粮食丰裕,国力强盛,为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汉武帝时期修建白渠,发展关中平原灌溉,巩固了都城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也为北征匈奴提供了物质保障。唐朝时期,黄河流域先后修建和改建引汾灌区、成国渠,农田灌溉面积猛增。粮食丰收,物产富饶,有力巩固了唐王朝统治地位。北宋熙宁年间,大力发展引黄淤灌,许多盐碱不毛之地变成肥沃良田,成为卓有成效的富国裕民之举。

漕运兴,国运兴。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黄河漕运一直是中国历代王朝的重要命脉。战国时期开挖的鸿沟水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沟通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大大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对于全国经济地理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汉建都长安,开凿渭河漕渠,修建大型粮仓,黄河航运成为大汉王朝经济的主动脉。

隋唐时期,先后开凿疏浚广通渠、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形成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南至江浙,北抵涿郡,长达2700多公里的隋唐大运河。北宋年间,以汴河为中心,上接黄河,下通淮河、长江,长达数千里的水运交通网,成为宋王朝重要的立国之基。

历史上,黄河在哺育中华民族成长的同时,洪水频繁泛滥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北达天津,南抵江淮,黄淮海大平原留下了洪水肆虐的印记。

中国历朝历代都把治理黄河水患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无数先贤和广大劳动人民为之进行了长期而艰难的探索。从春秋时期齐桓公主持签订黄河堤防盟约,到秦始皇“夷通川防”统一修筑黄河大堤;从汉武帝亲率文武百官堵塞黄河决口,到东汉王景治河安流数百年;从北宋朝堂围绕黄河治理长达60多年的激烈论战,到元代贾鲁治河留下的功过恩怨;从明代潘季驯等治河良臣殚精竭虑治黄河保漕运,到清代朝廷把治理黄河作为国策刻在金銮殿柱子上……黄河安澜始终是华夏儿女的深切期望。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经过70多年治理开发和大规模建设,古老黄河发生沧桑巨变,彻底扭转了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黄河岁岁安澜,宝贵水资源得到开发利用,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国史。

黄河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黄河孕育滋养的黄河文化,具有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博大精深,内涵丰厚,交融汇流,多源一体,治水安邦,家国同构等内涵特征,彰显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尤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千万年来,黄河九曲十八弯、奔腾不息,塑造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凝聚着中华民族深沉而坚韧的精神追求。

从上古时代开始,面对黄河大洪水的重大自然灾害,中华先人以治水的积极进取态度,在与洪水搏斗中,凝成了中华民族不惧艰险、敢于斗争的坚强意志。

——传承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夏朝初期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到逐步发展为国家政治体系,几千年来,黄河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以身许国,前赴后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忠诚爱家的精神内涵。

——坚守黄河文化熔铸的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千万年来,中华儿女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不断启发生存智慧,汲取创造灵感,陶冶民族品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黄河文化熔铸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成为维系中华文脉、凝聚社会力量、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

——注重黄河文化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发展模式。在几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作为主体核心,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地域文化,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中心,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中华文化体系。黄河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融合于中华民族的价值结构,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以及民族思维方式,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秉承黄河文化蕴含的对外开放特质。黄河奔腾入海,黄蓝相拥的河口尾闾形态,给予了中华民族对外开放,世界文明互鉴,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不断升华自我的深刻启示。

历史上,丝绸之路作为著名的商业、文化、外交之路,穿越黄河流域的重要地区,在中外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包容、开放、互助的文化氛围。极大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使不同文化重组融合,突破各自局限。

一条泱泱大河,一部中华春秋。千百年来,九曲黄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和坚韧品格,孕育了中华儿女发明创造的智慧灵性,形成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厚的黄河文化。历史的沉淀使黄河文化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蕴含着深邃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对于构筑文化自信坚实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时代价值。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