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政工文艺总第3371期 >2023-11-15编印

乒乓精神
刊发日期:2023-11-15 阅读次数: 作者:陈华坚

●杭州萧山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陈华坚

1904年,上海文具店老板王道平在日本采购文具时看见了一场乒乓球赛,这种新奇的体育运动不占用过多场地,两个人就能玩,他立即被这种能发出特别声音的小球吸引。要知道商人的头脑总是转得飞快,他决定搏一把,把乒乓球器具带回国内销售。王道平在店里摆桌表演打乒乓吸引无数路人驻足,从而打开了销路,自此这项历史悠久的运动席卷上海,风靡全中国。

1959年,第二十五届世乒赛上,荣国团顶住先输一局的压力,直落三局,击败匈牙利老将西多,为中国取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回国后,荣国团向周总理提出,希望能在比赛中用上中国生产的体育器材。于是,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和荣国团夺得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这两件喜事,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上海乒乓厂克服困难完成了这项任务,而这套符合国际标准的全套乒乓器材被周总理命名为红双喜。一年后,红双喜乒乓球被国际乒联正式批准为国际比赛用球,国产体育用品开始杀入国际体育器材市场。

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男团决赛,中日两队展开激烈交锋,荣国团先失两局,队友徐寅生、庄则栋追平比分后,把决胜局交给荣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荣国团喊出这句奠定国球精神的话,打败日本选手星野,中国队第一次获得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国球精神,就是中国人的拼搏精神,每一次赛场上的挥汗如雨,都灌溉着国人内心的土壤,让乒乓精神开始生根发芽。

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当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苏关系自珍宝岛事件后彻底破裂,美国则对中国始终采取封锁孤立政策,中美之间隔着一道厚厚的冰墙,中日两国矛盾尖锐尚未建交。在蒋介石集团的特务、日本右翼势力、其他反动势力的干扰下,中国乒乓球代表团面临极端复杂情况,但他们仍选择前往日本参赛。在名古屋,中国乒乓团队收获四项冠军的同时,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开展“乒乓外交”,以小球推动大球,叩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为尼克松访华打下基础,同时也赋予国球精神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友好友善的新内涵。

回望过去,朔及现在,杭州亚运会男单决赛上樊振东和王楚钦的激烈对抗犹在眼前,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友好友善,乒乓精神在亚运赛场上,在商业战场上,也在外交战线上,更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