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政工文艺总第3375期 >2023-11-29编印

难忘儿时老家门前井
刊发日期:2023-11-29 阅读次数: 作者:魏友亮

●浙江武义县城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魏友亮

我的童年就在武义城北老解放街度过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老解放街,路当中铺着青石板条石,石板两边铺上鹅卵石,路很窄,大概就左右四米宽,路上行人稀少,几乎看不到有机动车往来,偶尔有几辆上下班的自行车驶过,路上最常见的是冒着黑烟哐哐响的手扶拖拉机和推着独轮车匆忙去田里干活的大人们。街道两边的房子低矮破旧,年久失修的样子,那时候,整个武义县城的街景也都和老解放街相差无几,我老家就在现在的“一品夫人养身会馆”这个位置。

那时候,城区家庭还没有安上自来水,家家户户的厨房都备有一个大水缸。离我家大门斜对面约30米左右,正好有一口没有名字的水井,圆形井圈高约1米,直径也是1米左右,看得出是用整块岩石打凿的,自打我有记忆起,方圆1-2百米内的家家户户的人和家畜都是喝着这口井水过日子的。那年月,每到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派员集中在井边,肩上挑着两大木制水桶,手上拿一绑着绳索的小吊桶,排着长队,一个接着一个秩序井然的打水挑水,把家里的那口水缸灌满,为第二天全家人的生活用水做准备。

说来也有些奇怪,这口井,自打我有记忆起,就从来没有枯竭过,即使是偶然遇到几十年不遇的干旱年份的大热天,也还是能半小桶半小桶的打水上来的。如果遇到梅雨天,井水就几乎满到井圈下沿,伸手就可以用勺子舀到水。听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这井下面刚好有一泉眼,所以常年不枯,而且水体常年透亮清澈,未曾见过井水有过浑浊的样子。可能是这井的水来自泉眼的缘故,所以向来冬暖夏凉。冬天,井圈外零下好几度的下雪天,天寒地冻的,路面上结着厚厚的冰,经圈内却冒着热气,直接洗手洗脸感觉温温暖暖的,没有冰冷感。

特别让人想念的还是在盛夏酷暑天,井水清凉甘冽,那年头,家里没有冰箱空调,人们就把西瓜和橘子汽水放进井水里,井水就成了天然的冰箱,大人们“双抢”大忙从田里干活回家,吃上一块井水“冰镇”西瓜或打开1毛钱一瓶的“冰镇”橘子汽水,那感觉美滋滋的,赛过神仙,那年月,这个就算是人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幸福生活了”。

七十年代的壶山镇(那时候整个武义城区就属于壶山镇管辖)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都有集市,周围四邻八乡的人们肩上挑着家养的鸡鸭鹅或小猪仔,还有自家种的青菜萝卜等到集市上交易,多一点的东西就用独轮车推。那年月,公路是小石子铺的路面,路上汽车极少,偶尔有辆车子开过,带出的灰尘就像大浓雾天一样人影难辨。所以附近乡里村民进城赶集都喜欢抄山间小道近路进城。那时候,履坦乡那边过来的村民从北岭洞这边下北岭石梯,沿着进城公路到解放街,到熟溪边的集市点,都要从我们老家门前的这口井边经过。大酷暑天的,赶集的人们都喜欢放下肩上的担子,在井边的石凳上坐下休息,这时,在井边提水的邻居们都会主动给赶集的人提供井水,让他们洗把脸,洗双手,凉快凉快,赶集的人们享用清凉的井水,嘴里说着感谢的话,满脸笑意,在“文革”时期那个特殊的年月里,这种场景是非常难得的暖人舒心的画面,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暖意浓浓。

每到夕阳西下时,解放街附近村里的老农们赶着晚归的耕牛路过井边,都要到井边的装满清凉井水的石臼里咕咚咕咚喝个饱,然后哞哞的叫几声,甩着长尾巴满意的离去,这种暖人温馨的场景现在是难得一见了,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乡愁”吧!

每到盛夏的傍晚,家里的小孩提着井水把房间的地洒上井水,再把门前庭院用井水浇透,然后,把家里的竹床或门板用井水擦洗几遍,搬到庭院等到大人们吃完饭,在井边擦洗完身子,这时,庭院的酷暑热气已经被冰凉的井水基本消退了,周围各家的小孩们坐成一排,静静的等上年纪的大爷讲故事,个个都很安静的听着,有时候,讲到孙悟空棒打妖精时,不由得紧缩身子,有的躲进大人的怀里,又想听,又还怕脚上被妖怪摸着,既紧张又害怕。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又没钱买电影票,小孩能这样躺在铺着凉竹席的门板上,偶尔嘴里还会吸着一根由于听话或学习有进步而得到大人奖赏的3分钱一支的白糖棒冰,美滋滋的听着大人讲故事,就是极大的精神享受了。

老家门前的这口无名井啊,伴随着我童年的成长记忆,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带给了人们难得的温馨和暖意,使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