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柯桥江滨水处理有限公司 许 焜
当48首盛唐名诗串联在一部电影之中,当李白、高适、王维、杜甫、李龟年、孟浩然、贺知章等众多唐代名家轮番出镜之时,瞬间就唤回了我年少学诗的那些记忆,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影片背诵起这些千古名篇--这就是《长安三万里》。然而,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不光光是那些名垂千古的历史名人,气势恢宏的惊艳场景,以及历经岁月却华美依旧的壮丽诗篇,给我记忆最深的,还有主人公高适的诚信、坚持与担当。
高适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年轻时遇到过不少挫折,影片中采用了“读书困难”和“口吃”等方式呈现少年高适的困境,尽管前半生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但高适从未放弃,从没有偏离自己的轨道,终于在知天命之年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50岁中举,多年驻守边塞的战功,最后成就了唐代唯一封侯的大诗人。高适重信,一诺千金,剧中李白多次邀请高适赴约,从一年之期的扬州之约到千里迢迢的长安之行,高适都不远千里前去相见。剧中有一段高适为救郭子仪而答应进入哥舒翰幕府的情节,后来高适为了完成这个承诺,远赴边疆。电影中的部分情节虽然因为艺术加工的需要与历史并不完全相符,但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重信用守承诺的传统美德。
习总书记曾经这样要求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高适就是这样做的。在电影中,李白因为参加永王集团叛乱受牵连获罪,高适采用了“曲线救国”的方式,委托郭子仪替李白求情,后者最终获释,高适在整个过程中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充分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无私精神。
影片的结尾时,老年高适说出:“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的时候,简单的话语让无数观众瞬间破防。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以汉字的形式被记载,以精神的状态被流传,这种精神可以跨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去传承,去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