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政工文艺总第3375期 >2023-11-29编印

耙子引发的回忆
刊发日期:2023-11-29 阅读次数: 作者:廖钦良

●防城港市企沙新区污水处理厂 廖钦良

闲来无事,常常到西湾走一走,让那如诗似画的海景,驱散心中的块垒。西湾的美丽,离不开园林工人的一份辛劳。印象中,园林工人清理树枝、乱叶、杂草等,用的都是打草机、扫帚、剪刀之类的,近日赏景时看到园林工人居然用起了耙子(一种类似梳子的工具,只不过每齿呈弯曲状)来勾拖清理树下、花带间的乱叶,那久违的工具和似曾相识的动作,一下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三十多年前合浦那个偏僻、艰苦,但却不失幸福快乐的农场。

说到橡胶林,人们不约而同会想到海南,然而那时我们农场的的确确是以种橡胶为主的。橡胶林是我们童年的乐园之一。那时娱乐活动比较少,一有空,小朋友们都会到橡胶林来帮忙,我也一样。虽然做的只是些钉钉鸭舌(用来导引胶水的小铁片),摆摆胶杯,放放电石诸如此类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心里是蛮有成就感的。秋风起,胶叶纷纷而落下,橡胶林里一片金黄,如果是现在,我肯定会“诗”意大发,一首不咸不淡的打油诗肯定会喷薄而出,此刻我想到的是,如何进行废物利用,把胶叶收集回家拿来生火用。管理橡胶林,是件辛苦的活儿,除了种胶、割胶之外,若遇到暴风雨预报,还要连夜出外收胶。因而晚上我最怕生产队那令人心惊肉跳的钟声(其实是块烂铁片)响起,这时我和弟弟只能在家中蒙着头睡觉了。为了提高收胶的效率,一向胆小孱弱的母亲,竟然在自行车的后架横绑着一根扁担(以防摔倒),踉踉跄跄地学会了28吋自行车。直至今日,对每桶50来斤,一次性运4桶胶水,我都不知道瘦弱的母亲是如何做到的,大抵是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潜力是无穷的吧。

父亲在农场的木工厂上班,工作也是蛮拼的。为了多挣点工分,每天起早贪黑的,把右手食指的一小节都给搭进去了。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他却置若罔闻,只在家中草草休息了几天,就迫不及待地上工去了。

父母的无私付出,我统统看在眼里,总想为他们分担些什么,每当有所行动时,父亲总会用孔老夫子那句话来“劝阻”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似懂非懂,每日只知蒙头蒙脑拿书“出气”,经过一番努力,原来垫底的成绩猛然来了个大翻身,让老师从此刮目相看。但我心心念念的还是想为父母做些什么,除了喂鸡、喂猪以外,经过观察,我发现家里还是缺柴烧的,做木工的父亲解决一些刨花、零碎木头之外,还是要买一些柴来烧的。那时农场除了橡胶树,还有不少的大叶桉树,弄些枯枝回来应该不是件难事。说干就干,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背着小蔑筐,和小伙伴们到各个林子里去转悠,捡些枯枝,收集些胶叶。杜甫的“无边花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美丽意境暂且抛之一边,想方设法把枯枝和胶叶再弄多些。也正是在此时,认识到有这么一种工具,从手柄到耙齿全部是竹制的,轻便实用,不易劳累,且价格也不贵。

就是这样一种简简单单,直到现在还叫不上名字的工具,却让我懂得了什么叫担当,什么叫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