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水务集团 张梦佳
有一个非常平凡的女孩,出生于30年代的普通农民家庭,她用一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史诗。
幼年时,女孩的母亲撒手人寰。幸运的是,慈爱的继母虽不识字,却念叨着女娃娃念书识字才能有出路,坚持送女孩去读书。女孩长大后,因为是村里少数“有文化”的女性,16岁便当上了村妇女主任,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了20岁出头,上门说媒的人多了起来,女孩始终不为所动。直到有一天,村里一位退伍的干事递给她一张照片和一个通讯地址,说这是他们连里最踏实能干的小伙儿,十几岁就参军入伍,跟着大部队解放了南京。看着照片里青涩淳朴的面庞,女孩莫名地笑了起来。在每月一次的书信来往中,爱情悄悄地发生了。一年以后,女孩背着行囊,攥着介绍信,在南京火车站第一次见到了她的笔友,后来就成为了她的丈夫。
婚后的日子幸福而忙碌,女孩做了三个孩子的妈妈。物质的匮乏没有浇灭她对生活的热情,直到丈夫因为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被带走。独自拉扯三个孩子的辛酸,只有女孩自己清楚。每天盘算着剩下的粮票,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每一笔邻居、同事的接济,咬着牙也要在下月还上。老大打破了别家孩子的头,她提着鸡蛋上门道歉;老二溜去湖里游泳险些溺死,她哭着拿扫帚照着屁股一顿狠抽;小女儿感染了痢疾高烧昏迷,不眠不休地照顾了十几天,大夫告诉她孩子不行了也不肯放弃,孩子最终奇迹般地康复了。
大院儿里有一对夫妇在国营卤菜店工作,经常招呼老大去家里吃饭,要强的女孩从不许孩子去那“改善伙食”。有一回,女孩下班回来便看见老大扭捏地站在那户人家门口,她一言不发地把孩子拎回家,麻利地用家里仅剩的肉包了一顿饺子。那一晚,孩子们忘了别人家的肉香。女孩却永远忘不了,那对夫妇想要一个男孩,曾旁敲侧击地提出收养老大,却被她严厉拒绝:“我家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五年后,女孩的丈夫终于回来了,日子这才一天天好起来。孩子们顺利地成家立业,女孩在操劳中日渐老去。
这个女孩就是我的外婆。在她的故事中,我看见了生命的轻与重、爱与别离、遗憾与欢喜。从前我以为,不白活的人生要有为人称道的成就,要看遍世界的多彩。现在我理解,活着的最大意义就是活着本身。外婆在时代的浪潮里,爱一个人爱了一生,为一个家付出了一生,教会了家庭里的每一个人责任、尊严与爱。这份爱支撑着她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永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