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县城乡自来水公司 季娟樨
近日读了国家图书馆编著的《大国精神》一书。该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宗教、文学等诸多方面,著述嘉宾均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如李学勤、汤一介、刘梦溪、王蒙、牟钟鉴等。他们运用通俗的语言和敏锐的洞擦力,以缜密的逻辑,驰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让传统文化的光辉映照当今社会现实。书本内容通过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核心思想理念、道理理念规范和珍贵精神财富,传达了这样一个核心要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我尤为感兴趣的是由主攻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史的张岂之先生讲述的“传统文化与优秀民族精神”章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传统文化的几个理论模式、民族复兴与传统文化等三个方面,指导读者客观认识、理性思辨继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扬长避短,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细品慢读,得到如下体会。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学”。例如老子的“天道自然、人道无为”理论模式,谈的是懂得自然而然道理的人,即道法自然:天道无言,天道无边,就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普照大地,默默无语地把温暖给了世间的一切,不居功、不标榜。例如孟子的“知性知天”理论模式,把战国中期以前的历史归纳成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代相传不衰,并延展为“养天地之正气”,提倡大家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还有《周易》中提到的“天道变化、人道自强”理论,可以用一句话解释深刻的道理:研究乾卦,总结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理论精确折射了民族精神,又反映了个人的奋斗进取精神。
中国文化中,在人的问题上,没有原罪性的东西。老子喜欢纯真的小孩子,认为纯真的人,能够让天下大治;荀子认为人性的恶,经过学习,去恶从善,也可以成为圣贤; 孟子认为一个人发了善性,可成为圣贤。儒家概括的三类人:圣人调情、君子制情、小人纵情,提倡的是第一类和第二类人,就是要调整和克制不健康的感情,使感情能够符合道德的约束和要求。
优秀传统文化里,在天道与人道的主题上面,人应该是有信仰和精神支柱的。老子讲,天道就是信念,是人的最高境界。老子说治国有三宝,一宝要有爱心,慈爱之心能产生勇气;二宝要节俭,才能聚集财富;三宝要不敢为天下先,不能认为自己的一切比别人好,才能得天下之英才而用之。孔、孟、荀都提倡人要有信念,至宋代的范仲淹,更为世人留下了千古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假如民族的文化固步自封,没有发展和创新,那是远远不够的。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和糟粕,要理性对待。要充分运用更多的理论武器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通过鉴别和研究西方政治、经济、哲学等先进理念,吸收优点,弥补不足,去丰富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特别强调,如果没有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完全向外学习,缺少鉴别力,就可能走一些弯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只有不忘历史传统,不忘国情国体,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把握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勇毅前行,我们才能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石,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优秀范例和思想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