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394期 >2024-02-03编印

标杆就是这样炼成的
——湖南汝城水司管网漏损控制工作纪实
刊发日期:2024-02-03 阅读次数: 作者:易国庆 唐胜一 邓生祥

●易国庆  唐胜一  邓生祥

编者按  漏损问题不仅影响政府实现节水型城市建设的目标,同时还影响供水企业降本增效目标的实现。为了做好漏损管控工作,全国从事城市供水工作的单位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在这项工作方面,供水同行逐步形成了“城市学绍兴、县镇看汝城”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格局。

2021年7月,湖南省水协组织专家组现场评定,汝城水司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供水管网漏损率为2.33%。迄今为止,管网漏损率稳定控制在3%以内,当前在湖南省排第一,在全国也处于领先位置。本报刊发此文,意在提供经验借鉴,供同行参考。


1-汝城水司桂枝岭水厂平流式沉淀池.jpg

▲汝城水司桂枝岭水厂平流式沉淀池

1-汝城  各地供水企业到汝城水司交流智慧水务、管网漏损控制工作.jpg

▲各地供水企业到汝城水司交流智慧水务、管网漏损控制工作

1-汝城  供水管网地理信息采集.jpg

▲供水管网地理信息采集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地处罗霄山脉南麓、湘粤赣三省交汇处,汝城县自来水有限公司与理学鼻祖周敦颐创建的濂溪书院为邻。古有濂溪先生以《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流芳于世;而今,汝城水司因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成绩斐然而闻名全国,成为县镇供水行业的标杆。

汝城水司已将管网漏损率稳定控制在3%以内,湖南省县镇供水行业排名第一,放在全国也处于领先位置。业内人都清楚,3%以内的供水管网漏损率,来之不易,它凝聚了汝城供水人的心血和汗水。

2015年以前,汝城水司的供水管网漏损率高达32%。城镇供水作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供水人深知责任重大。面对居高不下的漏损率和层出不穷的维护问题,汝城水司领导层果断决策,采取科学有效措施,誓要啃下管网漏损率这块硬“骨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治就要治个彻底,要管就要管个通透,要把地下不可见的因素,提升到地上可视可控范围。”汝城水司没有采取“哪里痛治哪里”的方式,而是拿出破釜沉舟、溯源治本的勇气和毅力,顺势而为迎难而上,着力在强弱项、补短板上狠下功夫。该公司将漏损控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以董事长朱小波为组长的漏损控制专项工作班子,并设立漏损控制管理部,下设管网GIS小组、检漏小组和数据分析小组,细化分工,形成各司其职重点抓、相互配合齐发力的强大合力。

供水管网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控漏首要解决供水管网“里子”问题。汝城水司于2019年5月27日,全面完成老城区23条主干道累计约39公里的供水管网改造,管径全部升级为DN200—600,管材全部采用最新内衬PE球墨铸铁管、最优等级PE管及优质304不锈钢管。2020年8月,公司正式启动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项目。截止到2023年12月,144个老旧小区全部完成自来水供水管网改造。

2019年,汝城水司启动管网GIS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水源——水厂——终端用户的地理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了看得见、摸得着、可操控的管网数据库;在全国县级水司中,率先完成全部供水管网GIS采集并应用到智慧水务平台,实现供水管网资产的数据化、可视化管理。走进汝城水司智慧水务调度中心,打开智慧水务平台GIS系统,用鼠标点击放大目标地址,其地下管网如同地图一样清晰呈现,管网的位置、材质、口径、年限等各类信息一览无余。

借助现代科技信息化和数据化处理手段,建立地下管网数据库是建设智慧水务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漏损控制和管网资产清晰化管理的必要条件和手段。只有让地下管网“浮出水面”,让每一处管网、供水设施都有精确“身份证”,才能让精准管护和控漏节水有实效。

底子清、方向明、路子顺,通透敞亮的“家底”为汝城水司实施分级计量、网格化管理垫实基础。依托日臻完善的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汝城水司摸清管网的拓扑结构和关联关系,将全城供水管网科学合理分为4级23个区,在各个区的进水口安装远传流量计和压力监测设备,形成完整的水量计量传递体系和压力调控体系,全面提升了管网运行的感知能力,切实把牢了网格化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

“现在,通过智慧水务平台,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到所有供水管网运行状况。”汝城水司智慧水务调度中心主任杨圣涛站在智慧管理平台数据可视化大屏前说。

汝城水司近年自筹资金2200万元,着力建设智慧水务调度中心并已投入使用;搭建了“1+12”的智慧水务系统,包括数据可视化大屏、管网GIS、分区计量、区域停水管控、压力管理、大用户管理、巡检维修、远传表、抄表、水厂智能化、水源监测、工程管理、二次供水等多个子系统,运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实现了智慧水务管理,在促进控漏节水方面迈出了跨越式步伐,换来了精细管护增效的累累硕果。

“以前,明知管网漏水,但不晓得哪里漏,只能像大海捞针一样四处盲探,很被动,效率极低”。在杨圣涛的脑海里,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五六个探漏工夜间集体出动,撬井盖查排污沟、排水井等,满城找漏,结果找了一整晚却一无所获。次日,增派人手,继续探、继续找,历经艰辛,尝尽苦头。而现在有了智慧水务系统这个“千里眼”,方便、快捷、精准,效率大幅提升。通过分区计量,对各个三级片区制定夜间2至5时流量参考值,分区计量系统自动分析数据并预警报警,哪怕漏点再小,都能及时发现、精准定位。今昔对照,杨圣涛主任感慨万千:“过去探漏任务重,配备七八名员工探漏维修还忙不过来,现在只需两个人就能搞定。”

智慧水务的建设既需要顶层规划与统筹实施,也离不开IT、水务等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汝城水司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引才相结合的策略,打造出了一支既掌握传统探漏、维修与巡检技能,又具备物探、测量、导图绘制及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团队,安装、维修人员由“陆军”升级为“海军陆战队”。2021年7月,湖南省水协组织专家组现场评定,汝城水司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供水管网漏损率为2.33%。至今,该漏损率稳定控制在3%以内,这一成效显著地助力了当地节水型城市的建设,同时,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水务企业安装收入大幅下降的严峻形势下,为企业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2022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建办城〔2022〕2号)和《关于组织开展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建设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22〕141号)两项通知。两项通知以《“十四五”节水型城市建设规划》(发改环资〔2021〕1516号)为基础,均明确规定:“到2025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而汝城水司提前、超额达标,成了全国县镇供水行业的标杆。

近年来,汝城水司不断在创新中思考与实践,采用苦干加巧干的工作方法,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实操手段,高度契合国家节约用水的标准要求,有操作性和借鉴性,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2021年,郴州市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在国务院批复同意下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汝城水司凭借在智慧水务建设和科学节水领域的成功实践,其创新实践成果入选《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案例集》,并获得100万元奖补金,其经验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在第九届亚洲漏损线上论坛,应国际水协会漏损专家组邀请,汝城水司作为中国唯一推荐县级漏损控制成功案例,在论坛上进行了分享,得到了亚洲管网漏损控制专家的关注和共鸣,为亚洲供水企业提供了管网漏损控制技术方案与实操案例。

在“江西省水务集团2023年供水产销差培训班”上,江西省水务集团特邀绍兴水司与汝城水司为该集团属下46家供水企业负责人及控制漏损专业人员进行一天的专题授课分享,绍兴水司半天,汝城水司半天。其中,朱小波董事长以“供水企业漏损控制与智慧水务建设”为主题做了深度分享,公司副总经理谭彩云、总工程师郑钟红一起参与现场答疑,共同贡献了宝贵的专业见解与实践经验。

“优秀的经验和典范不光要自己受益,更应积极推广,最大地被行业各单位应用普及,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和价值。”近年来,朱小波及其团队应国际水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云南省水协、湖南省水协、四川省水协、《给水排水》杂志社、《湖南水务》报社等机构之邀,聚焦智慧水务建设、管网漏损控制等核心议题,毫无保留的为水务同行分享其实践经验,足迹遍及长沙、西安、青岛、宁波、广州、南昌、成都等各大中城市,远及内蒙古呼和浩特、云南香格里拉、新疆乌鲁木齐等地。作为行业内的翘楚,朱小波身兼数职,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智慧水务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全国城镇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编制委员会成员、中国国际科促会县镇水务分会副会长、湖南省城乡建设行业协会供水分会县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银河计划“百人专家团”核心成员等。他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积极的贡献,在行业内获得广泛认可,荣获中国城镇供水突出贡献奖、第四届“水业中国领军人物”、湖南省供水行业优秀人物“开拓创新奖”等众多荣誉。

近三年来,来自全国十七个省的300多批次水务同行到汝城水司考察交流,这在县域供水系统中实属罕见。同时为更好地服务行业同仁,响应同行学习需求,汝城水司举办了三期关于“管网检测、管网地理信息采集”的专题培训班,共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280余家供水企业的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参加,实实在在地推进了行业智慧水务建设和漏损控制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目前,湖南桂阳县自来水公司在汝城水司的帮助下,复制汝城水司的经验做法,成立漏损控制专项工作班子,设计分级分区规划方案,同步整合GIS数据,建立GIS系统、分区计量系统和停水管控系统,6个月内将管网漏损率从46%降至16%。

汝城水司帮助湖南醴陵、河南宜阳、广东南雄、安微定远、湖南华容等地水司组建管网地理信息团队,建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实行分级分区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控漏节水、精细管护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实践证明:汝城水司的控漏模式切实可行而有实效,是拿得出手、讲得出口、落得了地的。

此前,一个关于“我国水管漏水,一年漏掉700个西湖”的话题成为网络热搜,新华社发表网评指出:“保护水资源不能一手号召节水,一手放任漏水……要把公共管网漏水责任落到实处,要善于运用新技术对水管进行监测……全方位堵住供水管网漏洞,才能真正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好宝贵的水资源。”因此,智慧水务建设任重道远;控制漏损,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