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政工文艺总第3395期 >2024-02-07编印

忙“年”的感觉
刊发日期:2024-02-07 阅读次数: 作者:高定新

●高定新

眼瞅着又要过年了,我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过去盼着过年的那种感觉。

小时候在乡下特别喜欢过年,每到快要过年的时候,搬着指头数日子,盼着过年吃一顿白面馍馍,吃一顿肉馅饺子,穿上一身妈妈缝制的新衣服。而岁月的流失却带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虽然日子是一年一年好了,年节里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了,可心情却一点儿都不轻松。为了过个年,早在年前的十天,甚至更早就开始筹划春节要购买的物品,选定要邀请或去看望的朋友以及要去游玩的地方,过年本来图的是能喘口气,歇息歇息,可在整个春节里总是不停的隐隐送送,今天你请我吃饭,明天我请你喝酒。变着化样吃美味,昏天黑地搓麻将。我仿佛感到过春节就是无事忙,忙中找点乐,忙中找点累。就算是在家吃饭也不轻松,尽管平日里一日三餐少不了鱼肉相伴,美酒相佐。可一到过年还得想方设法吃出年的感觉,先得家人商量做出计划,荤的素的、凉的热的、生的熟的,厨房里满满当当,仿佛要开个餐馆。接着便是系上围裙,剪炒烹炸,左一盘右一碗,烟雾缭绕,香味弥漫,然后才是交杯换盏,狂欢大嚼。一顿饭下来,忙得焦头烂额,累得背疼腰酸。

开心的时候当然也是有的,可更多的还是累。但再累人们的过年热情却从未降低过,只是什么时候过年能轻松一点儿呢?如今对于为生计奔波在外的人而言,春节回家成了见愁事,一是车票难买。以前上学时到了年前都是学校统一订票,很少有订不到的。但工作后每逢假日,火车票总是一票难求,值得托人情找关系或赶早去排队,想尽一切办法要搞一张火车票,看到很多人没日没夜的守在售票大厅里,心里就不是滋味。二是礼品。现在工作,如果再像以前那样背一个包回家就不行了,尤其是农村观念传统的很,如果回去一趟,手里不拎点儿东西,脸面上就过不去,更别提七大姑八大姨的礼品少了谁的也不行啊。礼轻了说不过去,礼重了自己吃饭都成了问题。三是应酬。我现在常感叹单身好啊,没那么多应酬,如今咱成家了,在单位混就得去给领导拜年,如果人家有小孩儿,你还得包个大红包,去亲友家,那就得做好喝酒的准备用酒杯修复感情……

人们常说现在过年没意思,但还得硬着头皮过,谁叫他是年呢,谁都不能保证这个年纪的味道,依然浓郁,但是关于过年我们为什么感到累,人们心底的那点儿不足究竟是什么呢,我想这些年我们恐怕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一些东西,年俗和年文化。所以我们有必要唤醒记忆给年味儿找回应有的精神支撑。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过年”习俗的心理抚慰功能削弱了,我们对于“过年”的精神需要出现了断层。新衣服早已经可以月月买,每周本来就可以下几次馆子改善伙食,以前所谓“年货”早就吃腻了……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所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知。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我们要设法把“年”从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使传承千载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转化为未来文化的“年”。

人们对年有一种盛情。在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因为这不仅是一时的事,而是象征着未来一年的幸福与否。因为“年”是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特殊时刻。因此,一切生活的理想都在这个时刻焕发出来。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而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