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投水务吴淞水厂 淳于斐
用了两个晚上在“微信读书”上匆匆读完,在手机备忘录写下了一点短评,分享在这里。该书每章末尾“扩展阅读”部分非常好,有推荐相关的纪录片和书籍。这是一本非常通俗、真诚的一本书,用作者的话来讲,这本书主要在讲“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尽量少谈“怎么办”。作者的态度是“务实”的,所以才在书中一再强调,发展目标不等于发展过程,改革方向不等于改革过程,经济理论不等于社会现实,价值追求不等于实践程序,对岸的风景再美也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毕竟,“现实世界没有黑白分明的‘市场’和‘政府’分界,只有利益关系环环相扣的各种组合。”
从发展和制度的角度来观察中国经济,作者不仅承认政府的作用,也强调政府的作用——尤其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所以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决策者始终是认识到问题所在的,出台的政策方针基本是理性、合理的。读完也确能让人对中国经济生出一份理解的同情甚至赞叹。
全书基本上只讲困难,不谈错误。即使在批评了各种腐败后,也要马上强调反腐的卓越效果和人民极高的满意度,并顺便提一下美国镀金时代的“系统性腐败”以资对比。说到其他弊病时,也会强调是市场运行的常态,别的国家也会有。而所遇到的困难,产生的弊端,主要是由于不可避免的两难(如央地财权、土地财政、4万亿救市),是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如原始积累、轻视民生、贫富差距),是由于难以控制的全球环境(如国际市场扭曲、贸易冲突、后发劣势)。这些不太准确的总结,并不是对作者的批评,而是为了强调作者的理性、务实和书写的技巧。
作者有一句非常通达的话,“既不要高估发达国家经验的普适性,也不要高估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未来的适用性。”面对如今的转型瓶颈,其实作者在“下篇”中也讲了很多“怎么办”的问题,不过基本以解读政策为主,并不随意指点江山:比如面对不可持续的土地财政和高房价,强调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土地流转与户籍改革;比如面对债务负担、金融风险,权力下方市场,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比如面对贫富分化,强调扩大城市化,增加民生投入;比如面对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强调国内大循环,发展服务业,要从“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对于发展中国家我国而言,核心议题并不是良好的市场机制如何运行,而是如何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在我国,可行的政策空间和演变路径受三大制度约束:农村集体所有制、城市土地公有制、户籍制度。所以中国的工业化才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城市化才离不开“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这些特殊的路径,我认为才是研究经济发展历程中最有意思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