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科技智慧总第3401期 >2024-02-28编印

他们都是被诗文“耽误”的治水能手
刊发日期:2024-02-28 阅读次数: 作者:节水中国

(上接第3399期3版)

鄞县靠海,当地百姓饱受海潮侵袭之苦。为此,王安石主持修筑了一条从孔墅岭下河头、焦村,经石湫,折向霞浦到穿山的海塘。这条海塘全长15公里,有力地阻挡了大海涌来的狂潮,保护了沿海的农田。为了进一步控制潮水,王安石还带领百姓开山劈石,修建楔闸。据《镇海民国县志》记载:“宋庆历年间,荆国王公宰鄞时凿山为之,筑堤捍浦为河,于堤西石岩凿三窍为楔,阔三丈六尺,高三丈。”这样,海潮来袭时可通过石闸控制潮水,解民之忧。百姓为感念王安石的恩德,“立荆公祠于楔左,岁祀之。”

此外,王安石还对东钱湖进行了治理,疏湖泥,立湖界,起堤堰,限制湖水流出,抵御海潮侵入,从而解除了湖区周围及鄞县、镇海七乡农民的水旱之苦,充分发挥了湖区的灌溉和渔获之利。自此,“七乡三邑受沾濡”,“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

说到王安石,自然要提到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其中的重要内容则是在宋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颁布的《农田水利约束》。在政策推动下,形成了全国兴修水利的高潮,“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据历史记载,从1070年到1076年间,各地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共计10793项,增加灌溉面积3600万亩之多。

曾巩

内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节

曾巩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出任齐州(即济南)知州,在任时间虽短,但对济南的城市建设功劳不小。其中最主要、也广为人知的,就是他主持修建了北水门。

济南的南部是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北城墙原本留有城门来排泄积水,但一到夏季多雨季节,南部的山洪连同充沛的泉水倾泻而下,汇集到市北低洼处造成水患,人们只能临时“荆苇为蔽,纳土于门,以防外水之入”。为了消除济南的水患,曾巩一上任就决定修建北水门。

北水门即当年齐州城的北城门,它建在曾巩为疏导大明湖水而开掘的汇波渠上。曾巩利用原有城门,两岸用石头垒砌,中间放置石水闸,分为两扇,并设置门扃,根据水位高低决定水闸的开闭。如果城内积水,则开闸,水向北流至小清河;如果城外积水有倒灌入城之势,则放下水闸,御水于城门之外。

3-边  治水能手3.png

▲如今的济南大明湖。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后来,曾巩作《齐州北水门记》:“于是内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节,人无后庐,劳费以熄。”至今,北水门依旧发挥着排水的作用,使大明湖“久雨不涨,久旱不涸”。后人又在在北水门的基础上兴建了巍峨壮观的汇波楼,站立其上观大明湖,济南八景之一的“汇波晚照”便映入眼帘。

苏轼

以身帅之,与城存亡

最后要说的,是一代文豪苏轼。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到任刚三个月,黄河在澶州决口泛滥,洪水冲向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身为地方长官的苏轼临危不惧,首先关闭城门,制止“争出避水”,以安定民心。同时征发5000民工,抢筑一道“首起戏马台,尾属城”的抗洪大堤。他还拿起工具,布衣草履,“以身帅之,与城存亡”。临危时刻,还以诗言志:“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正是在苏轼的带领下,官民团结一致,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洪措施,使徐州转危为安。

3-边  治水能手4.png

▲游人在现今的西湖苏堤区域游览(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在杭州知府任上,他筹集多方力量,疏浚西湖,解决了干涸淤塞问题。在疏浚过程中,他因势就便,利用淤泥在湖中筑就了一条大堤,不仅解决了淤泥的堆放问题,还使交通更为方便。堤上植柳,堤中有桥,成就了西湖流芳百世的一处美景。

后来苏轼又调往颖州任职,当时开封一带水患严重,有人轻率地提出开凿新河,把开封积水引向淮河,但苏轼亲自率人实地勘察后,发现淮河的水位比开封的还要高,如果盲目开河,势必倒流。于是,他向朝廷提出反对意见,避免了这一劳民伤财、有害无益的工程。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广东惠州。他听说广州经常发生瘟疫,认为这是没有清洁水源,百姓喝不洁的苦咸水造成的,于是他便写信建议广州太守王敏中在广州修建清洁水引水工程。

这一工程要将离广州20里的蒲涧山滴水岩上的水引入城中。具体方法是先在滴水岩下挖一大石槽蓄水,再将石槽中的水用五根大竹管引出,竹管连接处缠以麻绳,涂上油漆,由高到低直引入城中。施工时,苏轼还提议在每一根竹管上钻个小孔,用竹钉封上。这样当竹管发生堵塞时,就容易查出堵塞的部位,便于及时疏通。工程顺利完成之后,北宋时期的广州人喝上了“自来水”。

 (节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