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南部,地处大娄山脉西北侧的重庆市南部边缘。是渝南黔北的重要交通门户,境内南北长80.25千米,东西宽52.5千米,南川距重庆城区60千米。总面积2602平方千米。南川区境内有大小溪河176条,总流域面积268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9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2303立方米。近年来,南川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节水优先”方针,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节水工作机制,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机制
南川区认真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认真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合理制定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责任、标准,并成立了以区级领导为组长的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协调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先后出台《南川区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南川区节水“三同时”制度(试行)》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有效推动全区节水建设工作。
注重科学规划 加强综合利用
按照“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组织开展水资源、供水、节水及污水资源化等方面研究,编制完成《重庆市南川区“十四五”节约用水规划》,明确南川区生活及工业节水、非常规水利用、水生态与环境利用等目标及任务,对重点节水领域、非常规水利用、节水工程、节水非工程等进行了规划。
突出创建重点 开展载体建设
南川区把开展节水型单位、企业、小区创建三个载体建设作为实现城市节水的关键和核心任务,精心组织安排,建成了一批区级节水型单位、企业和小区,并以此推动各项节水工作的落实。南川区新嘉南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58万元改造企业循环用水系统,这项系统采用工艺管道闭路循环的使用方式,将生产、生活污水以及雨水进行处理后,作为生产用水循环使用,公司生产水泥耗水由原来的每立方米0.359立方米降至每立方米0.109立方米。目前,南川区对包括新嘉南在内的11家企业开展了循环用水改造和污废水治理工程,每年可节水700万立方米以上。
在城镇节水建设方面,南川区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节水示范学校创建。在隆化职中,投资225万元的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完成,学校安装了中水处理回用系统,学生宿舍、教学楼等场所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能用于厕所的冲洗以及绿化浇灌。同时,学校还实施了节水器具安装工程,包括水龙头和淋浴器节水阀的安装,在开水房和浴室内安装IC智能打卡系统。
另外,南川区还在南川中学、道南中学、大观三中、隆化一小、三泉镇中心小学等五所学校安装了部分节水设施,让更多学生树立起节水意识。
强化宣传引导 提升节水意识
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和科普、节能宣传周等集中宣传活动,结合南川区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实际,组织开展了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的节水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台、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强化节水宣传、推广节水经验,把节水宣传的重点放在普及节水知识和增强节水意识上,激发全社会开展节水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大资金投入 打造典型项目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城市(县城)名单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22〕1067号)精神,南川区被列为全国50个公共管网漏损治理重点试点城市之一,2023年投入资金4800余万元,开展了南川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一期)项目,2017年至2023年,漏损率从19.39%下降至8.19%,漏损率下降显著,并初步形成了供水管网智慧化、精细化管理经验做法,实现了漏损控制闭环控制,为试点区域内漏损率达到8%的目标,形成小型山地城市管网漏损治理经验,全国推广提供了可靠保障。
2021年至2023年,南川区开展城区供水一体化建设,投资4.03亿元,新建日处理8万立方米的鹰岩新水厂,该水厂设计了南川区首个自来水冲洗废水回用系统,该技术将滤池反冲洗废水沉淀处理,污泥进入浓缩池脱水,上部清液回收至水厂原水池重新利用,可实现厂区污水零排放。另外该项目改造南川区DN300-800供水主管网47000余米,几乎全部淘汰了城区老旧供水主管,大大降低了我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
实施南川区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总投资约7.1亿元,纳入综合管廊的供水管道长度约10公里,避免了传统直埋式供水管道因反复开挖、修复导致的水量损失,同时也有效保障了南川区市政供水管网的安全运行。
善节水者,必善长久。这几年,南川区扎实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工作,全区水资源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用水效率显著提升,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在各行业、各层级全面提升了社会节水意识,节水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刘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