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科技智慧总第3407期 >2024-03-20编印

浅谈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创新之路
刊发日期:2024-03-20 阅读次数: 作者:杨圣涛

●郴州市汝城县自来水有限公司  杨圣涛

引言: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和供水需求的不断增长,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已成为供水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实操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措施有效推动供水企业的管网漏损控制工作,以期为供水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 、政策引领:漏损控制的紧迫性与挑战

随着国家对水资源保护的日益重视,漏损控制已上升为供水行业的首要任务。政策层面不断发出强烈信号,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修订印发的《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如同一把利剑,直指漏损问题,明确规定:漏损率高于10%超出部分的成本不得计入调价成本。这一政策不仅是对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考验,更是对其社会责任和管理能力的严峻挑战。2022年1月,住建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明确要求到2025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的宏伟目标,彰显了国家对于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坚定决心。

二、现实困境:高漏损率背后的多重制约

当前国内供水管网的漏损现状堪忧。据统计数据显示,管网漏损率平均高达23%,县城乡镇更是达到惊人的32%,这与国家设定的目标相去甚远。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仿佛一团乱麻。老旧管道如同城市的血脉,但它们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管材质量差、接口老化等问题如同隐形的伤口,不断吞噬着宝贵的水资源。而管理上的不足更是雪上加霜,巡检的疏忽、维修的拖延,都为漏损问题埋下了隐患。技术手段的滞后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智能化监测设备的匮乏、数据分析能力的薄弱,都使得供水企业在面对漏损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这一系列挑战如同一道道难题,亟待供水企业以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创新措施去逐一破解。

三、创新策略:多维度应对漏损难题

面对严峻的漏损控制形势,供水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策略来应对挑战。以下是一些建议措施:

(一)构筑高效协同的漏损控制机制

供水管网的漏损控制,绝非单打独斗能够解决,而需要企业上下一心,形成合力。因此,建立由“一把手”牵头的漏损控制领导小组至关重要。该小组应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并整合各部门资源,组建一个包含管网GIS采集、检漏、数据分析等专业技能的跨部门协同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应清楚自己的职责与分工,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支持,共同推进漏损控制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强化管网GIS的数据化管理与应用

对于供水企业而言,管网GIS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工具,更是一种管理理念的革新。长期以来,供水行业在管网维护方面往往偏重于建设而忽视保养,这导致许多管网的布局、附属设施及其维护历史都缺乏系统的记录。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引入先进的管网GIS系统成为供水企业的必然选择。借助这一系统,供水企业可以实现对管网的精细化管理,推动资产的数据化和可视化,从而为科学控制漏损、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和优化资产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对于既有的老旧管网,供水企业应积极与专业团队合作,开展GIS信息采集工作,以填补历史数据的空白;而对于新建或改造的管网,供水企业则应自建GIS团队,并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确保从管网建设的起始阶段开始,每一步的数据都能得到准确、完整的记录。

(三)实施精细化的分级分区计量管理

分级分区计量与管理是降低管网漏损率的有效手段。基于GIS系统的精准数据,通过现场采取零压测试、关阀、排水等措施,深入了解管网的内在拓扑结构及其节点间的关联关系,设计出从出厂总表至各级供水片区直至终端用户的分级分区规划方案。在每个供水片区的入口处安装考核流量计,形成完整的供水计量考核体系。同时建设分区计量系统,实现各片区流量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功能。通过对比分析每个分区夜间2-5时段的供水水量数据来直观反映各区域的漏损状况,辅助管理人员快速定位新增漏点,从而有针对性地高效执行检漏工作。

(四)推行科学智能的供水压力调控

供水压力是影响供水管网运营的关键因素。过高的供水压力可能导致管网承受过大的应力,从而增加漏点和损坏的风险,同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能耗和运营成本的上升。因此,实施科学调度与智能压力管理对于优化供水系统、降低漏损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供水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管网GIS系统,对供水区域内的管网进行全面的压力分析和评估,识别出高压和低压区域,并精准地安装远传压力监测设备,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供水压力数据监测。基于这些实时数据,供水企业应构建智能调度模型和优化算法,实现供水压力的精准调控。同时,引入先进的压力管理设备和技术,如变频器、减压阀等,对泵站和阀门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压力管理水平,实现更加灵活的调整供水压力和流量分配,确保管网在安全、经济的状态下运行,有效降低漏损率,提升供水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五)优化大用户计量,降低“无形”损耗

除了管道本身的物理破损导致的漏损外,大用户水表计量误差也是引起水量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供水企业在降低管网漏损率时,必须重视并有效控制因计量不精确而产生的“无形”水量损耗。针对这一问题,供水企业应加强大用户的用水计量管理,比如将老旧的机械大表替换为更精准、可远程监控的流量计或智能水表,以显著减少由水表老化和精度不高造成的水量误算。同时,建设一套大用户管理系统,通过实时、准确地监测和分析大用户的用水数据,及时发现并识别水表计量偏差、异常用水行为等问题,为分区计量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量化指导,实现精细化管理,有效降低整个管网的漏损率。

(六)建立智能化的巡检维修闭环系统

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供水管网的不断延伸,传统的巡检维修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供水企业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供水企业应整合服务器监控端与移动端功能,构建一套集地图浏览、管网查询、数据统计分析、实时定位、现场数据采集、信息上报、派单审批及工单流程监管于一体的智能化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对巡检、养护和维修工作的可视化、量化监管,为管理部门提供丰富的决策支持信息资源,有助于智能调度和精准决策。同时,外业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该平台便捷地完成管网位置报告、事件上报、任务查询以及接受工作指令等任务,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力支撑供水管网设施的高效维护与科学管理。

四、展望未来:创新技术引领漏损控制新篇章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供水企业持续投入和创新。通过构建协同高效的漏损控制体系、强化管网GIS系统建设与应用、实施分级分区计量与管理、科学调度与智能压力管理、优化大用户计量系统以及建立智能化巡检维修闭环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创新措施的实践应用,供水企业可以有效降低漏损率并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展望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供水企业将迎来更多的创新机遇。通过深度融合这些先进技术与管理策略,供水企业可以构建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漏损控制系统,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