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投水务吴淞水厂 钱 懿
不知不觉《本土文学》自创刊以来,即将迎来第200期,最近时不时翻阅过去的期刊,令我乍舌的是,我从一个投稿者转变为刊物的排版编辑已经十年了。
还记得2012年毕业进入吴淞水厂,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让我恍如还在校园之中,彼时《本土文学》的名气早已围绕在科室车间。刊物的投稿周期为每季度一次,碰巧我进厂的时候刚好开始新一期的投稿。作为一名纯纯的理科生,语文一直是我的短板弱项,其中写作尤甚,通常一篇作文我得像挤牙膏一样憋老半天,所以初遇《本土文学》,我是慌张的,怎么工作了还要写文章?这可怎么写?带着疑惑我翻看了过去出版过的刊物,逐渐心中明了。这本刊物对投稿的要求不算高,并没有让大家像文豪那样洋洋洒洒,心中事、身边事、点滴事皆可,体裁不限字数不限,给了我们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抚平了我的慌乱。我记不清第一篇投稿的作品是什么了,但是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印刷在纸上的心情,是新奇、是激动、是欣喜,每个周期的投稿变得不再那么急躁,在这个过程中似乎我的写作水平也在悄悄地给我惊喜,2014年我参加了全国职工“读书,让梦想成真”主题征文活动,没想到我的作文被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评为优秀征文,正是这一次的获奖让我意识到《本土文学》对我的帮助和影响,一次次的投稿就是一次次的锻炼,让我学会观察、发现和记录。
2013年起,我从上一任编辑手里接棒,以排版编辑者的身份参与《本土文学》刊物的全程制作,身份的转变,让我对刊物的感情也有了极大地不同。过去我只需要考虑自己的投稿,现在我面对的是整本刊物,从约稿、审稿、封面设计、内容排版、出样、审样等等,压力逐渐增大,责任心也逐渐增强,我更加认真地校对样刊,逐字逐句地看,哪怕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慎之又慎、细之又细”是我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封面设计也在保留全汁原味的同时做到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艺术创新。《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你用心浇灌了你的玫瑰花,在它身上花费了时间,所以它在宇宙中变得独一无二。”对于吴淞水厂来说《本土文学》就是那朵玫瑰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为几代吴水人倾注了心血,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历程,同样《本土文学》之于我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