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423期 >2024-05-15编印

节水优先 水润城兴
——贵阳市城市节水管理工作综述
刊发日期:2024-05-15 阅读次数: 作者:赵彦华 冯仕龙

●赵彦华  冯仕龙

46.35亿立方米的涌动,8034平方千米的流转,107条河流的奔腾不息,生机勃勃的云上贵阳,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多年来,贵州省贵阳市始终坚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持续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实现节水、治污、减排相互促进,推动“强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

1-贵阳.jpg

贵阳市城市供水水源地——红枫湖

以法为绳,拧紧城市水龙头

贵阳市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在制度管理上走新路、强监管、求实效,把“节水优先”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贵阳市是国内制定节水地方性法规的先行城市之一,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先后出台《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规定》《贵阳市节约用水奖补办法》《贵阳市市政消火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城市节水地方性法规、规章,健全完善了全市节水法治体系,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和目标,推动国家节水行动落到实处。今年,国家《节约用水条例》的颁布实施,将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以水为盾,守护城市水生态

严格定额管理,保障计划用水

在取水许可、用水评价等环节严格执行用水定额,将全市6000余户年用水量1200立方米以上的工业企业、机关、学校、医院、服务业等非居民用水单位全面纳入定额计划用水管理,计划用水率达95.53%,实施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建立健全国家、省、市三级用水重点监控名录,从计划执行监管、计量监控体系、用水动态预警、节水措施落实四个方面加大对重点用水单位的节水管控,以系统节水、精准节水、长效节水有力促进城市用水的提质增效。

加快技术引导,强化工业节水

开展高耗水行业强制等对标达标行动,降低用水消耗,逐步实现分级用水大户管理制度,实现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成率100%;结合行业特点,指导用水单位实施节水技术改造:首钢贵钢特殊钢取用再生水替代自来水作为生产循环用水;中烟工业贵阳卷烟厂建设用水在线监控平台,对锅炉蒸汽冷凝水进行回收改造,并将中水回用于企业生产循环用水;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实施中水回用项目,建成污水处理站;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冷凝水回收改造工程,冷凝水回收率大于70%,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全市工业用水重复率从最初的14.7%提高到现在的95.85%,万元GDP取水量从最初的500立方米下降为8.7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每万元21立方米。

落实节水减排,实现绿色发展

结合中心城区城市排水系统总体规划,实施38座污水处理厂“一厂一策”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化整治,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效能。实施以南明河为重点的一系列河流水域综合治理项目,严格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管理。通过工业污染防治、生活污染整治和流域污染综合整治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双百”目标。再生水厂每年向城市河流生态补水2.65亿立方米。建成分散式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项目37个,拓展城市再生水用途的深度和广度,全市再生水资源替代率达41.51%。

聚焦社会单元,形成节水合力

充分挖掘节水潜力,推动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小区建设。全市节水载体由1999年的5个增至现在的1340个,268倍的量级增长,实现了工业企业、医院酒店、机关学校、居民社区等各行业领域全覆盖。节水型企业覆盖率达47.23%,节水型单位覆盖率达15.49%,节水型居民小区覆盖率达14.9%,党政机关节水型单位建成率动态稳定在100%。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局、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息烽县第一中学被评为国家2024-2026年度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城市用水效率稳步提升,有力推动城市社会单元共建共治共享。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持续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多点结合打造节水文化品牌。1986年制作播出的我国第一支电视公益广告《请君节约用水》,被称为公益广告的“第一枝报春花”,创作《浅蓝色的梦》《一方井,一座城》《文明新风尚》等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省级节水宣传奖项;通过“节水大使”评选、节水书法展、节水绘画比赛、节水相声表演、生态节水论坛等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节水;紧扣节水抗旱、“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动节水“五进”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惜水、爱水、节水的良好风尚。

实施节水奖补,激发内生动力

贵阳市自2017年开始实施节约用水奖补,从每年收取的超计划加价水费中,提取20%比例资金对全市节水成效显著的用水单位发放奖补资金;并为高校合同节水试点、管网改造和企业节水技改等项目争取省级节水奖补,用于节约用水项目的技术改造、科研,有效激发各行业各领域节水的热情和内生动力,节水合力不断凝聚汇集。

以智为先,推动节水新发展

智慧管理,规范消防栓取水

违法使用消火栓取水一直是城市水资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贵阳市智慧消防大数据管理平台于2021年12月建成正式投入运行。该平台为辖区内消火栓安装数据采集终端,通过精准定位、数据采集、语音报警、智能分析、精确计量等环节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信息链,对消火栓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监控。目前,贵阳市南明区、云岩区、观山湖区、经开区等地已为消火栓安装了“智慧大脑”,实现了实时监控和计量,有效杜绝了消火栓随意取水现象,为再生水进一步推广使用奠定基础。

数字赋能,推进节水信息化

贵阳节水信息化建设有一套成熟的管理系统,包含“一个平台、两个系统、三类用户、四级管理”,建有10大系统功能模块,对应节水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云计算,以长效详实的数据统计,分区域、分行业的用水分析评价,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开展节水信息化管理。贵阳市10个区级节水管理部门和5000余家计划用水单位通过系统实现数据共享、精细管理、数据分析、信息报送,区域管理节水工作得到均衡发展,信息化成为贵阳节水的强大助力器。

从无到有,推动节水产业发展

2023年9月,全省首条全套自动化水表生产线在贵阳高新区投产,进一步推动贵阳市智慧水务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填补了贵州省智能机械远传水表的空白。厂区年产能达30万台,产线整体自动化水平达到85%以上,处于西南地区行业领先水平。加快节水产业发展,对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节水产业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探索合同节水,激发市场活力

在学校、社区、服务业等领域探索开展合同节水管理,集成先进技术,创新性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力量对用水单位进行节水管理和技术改造。目前全市已有6所高校、2所中学、1个社区率先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提前享受绿色管理带来的生态红利。其中,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高校节水典型案例。同时,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公共机构。经过不断探索,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城市节水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以水为笔,书写城市新篇章

多年来,贵阳市节水管理能力稳步提升,用水效率逐年提高。自2011年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以来,顺利通过三轮复查,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得到持续巩固;实现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为市民打造舒适自然的生活环境,建成海绵城市面积134.6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5.14%,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开辟城市“第二水源”,再生水得到多元化、规模化利用,“揭盖复涌”工程让贯城河再现清泉、又闻水声,成为市民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点;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城市水环境、水生态持续向好,南明河治理创新实践获评国家三部委城市“母亲河”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在全国22个省份进行推广应用。同时,南明河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并作为典型优秀案例推广。

什么是人水和谐共生?是环境水清岸绿,是人们安居乐业,更是生态可持续发展。城护水更美,水润城更兴。贵阳不断探索城市节水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如今的贵阳,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到农业、从生活到生态,节水项目纷纷落地、节水典型引领明显、节水设施广泛运用、节水习惯蔚然成风,节约用水已经成为全民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