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科技智慧总第3424期 >2024-05-18编印

数字水务 | DMA漏损分区建设与管理
刊发日期:2024-05-18 阅读次数: 作者:来源:福建水投数科

何为DMA漏损分区

DMA分区,又称为独立计量区域,是一种通过截断供水管段、关闭管道阀门等方式,在不改变现有供水管网拓扑结构的基础上,将复杂的供水管网拓扑结构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分区的方法。通过在每个分区的进、出水管上部署流量计,实时监测各分区的入流量与出流量,且对每个分区进入和流出的供水量进行计算和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管网漏损的位置,从而实现对供水管网泄漏现象的主动控制。

DMA管网漏损分区建设能够使管网漏损监测和管理高效化,提高管网运行维护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漏损率,改善供水质量,优化管网运行。

DMA分区建设实施要点

管网调研与评估

对水力管网进行全面的调研和评估,了解管网的结构、规模、用水情况、供水压力等信息,确定适合进行DMA分区的区域范围。

确定分区边界

根据调研评估结果,结合水力管网的布局和水流情况,确定合适的DMA分区边界,确保每个分区内的管网结构相对独立,便于管理和监测。

开展封闭性测试

对管线情况复杂,进出口数量多的区域开展夜间零压封闭性测试工作,按照规划方案进行DMA区块试运行。

安装流量计与压力计

在每个DMA分区内安装流量计和压力计等监测设备,用于实时监测和记录该区域的用水量、水压、流速等参数,并接入物联网系统。

数据采集与分析

定期收集和分析各个DMA分区内的监测数据,了解管网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漏损问题。

实施监测与调控

配套建立漏损控制与压力调控系统,根据管网模型和实时监测数据,实施管网物联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调控,及时发现和处理漏损问题,保障供水系统的稳定运行。

定期维护与优化

对DMA分区内的监测设备和管网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同时根据监测数据和运行情况,优化管网的布局和管理策略,提高管网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DMA分区控漏管理

如何通过DMA分区建设实现高效的分区控漏管理工作,首先则需要掌握DMA分区及各监测站点的运行状态及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情况。如:分区供(售)水量,用水结构,产销差,各类型用户数量,用水特征,特征压力等。其次还需要对DMA分区中的一些用水事件和其他事件进行记录,如:消火栓用水,边界阀门启闭,查漏维修等。基于此,可通过构建DMA漏损控制系统,针对该区块的运行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专题分析,提高漏损检出效率,实现精准控漏。主要内容如下:

夜间最小流量(MNF)分析

根据统计方法,设定夜间流量合理的波动范围,如果夜间最小流量趋势性增长或超过设定的波动范围,则可判断发生增量漏损。

总分表比对分析

通过总分表水量差关系,分析管网漏损水量。

建立区域水量平衡表

分析无收益水量的构成情况,排除无关水量漏失干扰。

物理漏损,表观漏损等参数计算评估

根据夜间漏损水量推估区块的物理漏损水量,并可计算表观漏损、最小不可避免漏损、无收益水量等漏损参数,确定管网真实漏损。

DMA最优检漏分析

存在多个DMA分区时,定期评估每个区域的(存量)漏损水量,做出最优判断,优先实施检漏,并计算检漏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入户水表标定分析

对于表具使用年限较高的区域,通过入户水表标定分析,可以确保水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水表的使用效率,确保用户支付的水费与实际用水量相符合,减小用水统计误差。

区块压力管理分析

根据区块最不利点所需压力自动评估和优化区块入口压力和减压阀的运行规则,并且可评估所节省的漏损水量和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评估压力管理的投资回报情况。

总结

DMA漏损分区建设是提高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效率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手段。通过分区计量管理,建立覆盖全管网的流量计量传递体系,实现水平衡分析,评估各区域管网漏损情况,识别漏损严重区域和漏损构成,从而实现精准控制漏损,提高漏损控制效率。这项技术与管理手段有助于供水企业降低供水成本,减少供水产销差,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做出贡献。

 (来源:福建水投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