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区水利局
万元GDP用水量降至14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233,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6.1%,城市居民家庭供水“一户一表”率100%……
璧山区作为重庆市首批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示范区、节水型城市建设先行区,近年来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创新探索高效用水、多元节水、再生水利用配置等模式,取得良好成效。2019年11月,璧山区成功创建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2023年又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着力打造重庆市“双节水”示范区。
优化顶层设计形成“新格局”
璧山区坚持把水资源作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中的第一要素,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十四五”节水规划和城市节水工作方案,明确了节水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主要任务、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等,为节水工作的开展和推进提供了指南。
璧山区成立以分管区长为组长,由发改、水利、经信、财政、住建等10余家单位为成员的节水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一个节水工作小组、一张任务分解及完成情况统计表、一个最严格水资源考核工作群的“三个一”工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导、水利统筹、部门联动、属地落实、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大节水”工作格局。
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印发了《璧山区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十四五”节约用水规划》《城市节约用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节约用水激励办法》《阶梯水价制度》《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方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方案10余个,为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抓好开源节流筑牢“水基础”
近几年,璧山区切实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工程性蓄水能力,先后完成长江提水璧山供区工程建设、重庆大学城至璧山城区调水工程和璧南水资源调配工程等,新建成中小型水库14座。2020年还启动了支撑全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千秋堰中型水库和渝西水资源配置璧山供区工程等重要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基本具备通水条件。
加大城市供水设施改造力度,把住供水环节。城区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约70公里,管网改造率达95%以上,居民家庭“一户一表”率100%。完善了供水管网测漏制度,协同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专业化管理,降低城市管网漏损率。2023年,璧山区城市管网漏损为6.13%,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把优化完善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节水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千秋堰水库、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新区水厂三期、璧北水厂、璧南水厂等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奠定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实行全链条的“智慧水务”,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对供水生产、管网运行全流程进行准确调度和实时追踪处理,璧山区供水企业获重庆市科技型企业认定。
在向工程节水“挖潜”的同时,璧山区还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统筹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打造“山与水、水与城、城与人”相依相融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完成《璧山区海绵城市建设“十四五”建设计划》《璧山区海绵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9个管理文件。2023年,城市建成区面积45.1%,21.22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城市建成区全面施行雨污分流、雨水截污改造建设,顺利通过市级海绵城市验收,其中“东林道”小区被选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典型项目。
近几年,璧山大力加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水生态公园建设,建成以秀湖、东岳湖、枫香湖、御湖、玉泉湖、古道湾为典范的40多个高品质城市水生态湿地公园,璧山被人们赞誉为“公园之城”和亲水宜居之地。
目前,璧山城区水面占比提高到10.6%以上,城区人均水域面积达到10.2平方米,整个城区彰显出“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大美意境。
突出再生水推广走出“新路子”
璧山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因为缺水,该区尤为重视再生水利用,把再生水利用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和水资源配置。
近年来投入10亿余元,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新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管网及配套工程。城区内共建有污水处理厂5个,设计规模17.5万立方米/天,铺设再生水主管网80余公里,建有再生水接水点70余处。
坚持“建管并重”,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对城区已建污水处理厂进行整合,全部交由重庆水务集团进行集中营运管理,实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以便为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经采用先进水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再生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IV类标准。
璧山区将处理后的中水广泛应用于城区及各镇街的工程车辆清洗、道路冲洗、市政环卫、园林浇灌用水、景观用水、空气除尘、河流补水等,市政用水约3/4使用再生水,近两年市政用水量超过600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逐年提升,每年可为财政节约水费近2000万元,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2023年12月,璧山区被水利部评选为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中期评估优秀城市,获得通报表彰。持续推进再生水利用,积极打造南方缺水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的“璧山模式”,为南方缺水地区提高再生水利用配置水平,提供能持续、可推广的先进模式和典型案例。
强化节水建设做足“水文章”
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机构、企业、小区开展节水改造,创建节水载体。全区节水载体创建工作分工明确,区水利局总牵头统筹全区节水载体建设,区机关事务局负责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创建,区经济信息委负责节水型企业创建,区住房城乡建委负责节水型居民小区和节水型家庭创建。
目前,全区已创建节水型企业84家,节水型居民小区37个,节水型公共机构237个,节水型家庭24万余户。
抓好行业监管,严格执行计划用水制度、用水定额制度和水价调节制度,将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用水户纳入年度计划用水管理;出台区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加强对重点用水户、特殊行业用水户管理;加强对各行业用水户用水定额的检查,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节水载体创建、计划用水申报工作中,将用水定额作为取用水合理分析、核定取水量的重要依据。坚持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对城镇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制度,以年度用水量作为计价周期,分三个阶梯水量实行不同的水价;对非居民用水实行超定额水价制度,推行水权交易制度,未取得用水指标的,将限制供水。
此外,璧山区坚持“政府牵头、部门负责、群众参与”的节水宣传思路,积极倡导全民节水,广泛开展全民节水行动,强化节水宣传,做好节水示范,形成全民节水惜水爱水的浓厚氛围。
通过节水型城市创建,璧山节约用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运行机制,建成制度完备、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生态良好、发展科学的节水型城市,破解了辖区水资源紧缺难题,极大地提升了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水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