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我国,每年3月22日—28日被定为“中国水周”。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特别是我国还面临着比世界均值更严峻的局面。
都说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水资源短缺影响着全球百分之四十以上的人口,全世界范围至少有8.84亿人仍在使用不安全的水源。而受污染的水可不仅是脏那么简单,还能是致命的。全球每年因与水有关的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320万,约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因此,优质水资源对于确保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啥了,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水源才是安全的?饮用水源要达到什么标准?今天我们就走进中国科技馆“守护地球家园”展厅,一起了解地表水质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水质可以分为五类:
Ⅰ类水是最好的,主要存在于江河源头,国家自然保护区,其水源一般都是极为干净的山泉或冰雪融水。比如我国的长白山、昆仑山、千岛湖等都是Ⅰ类水源地,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净化消毒处理就可以饮用。那句我们不生产水,只是水的搬运工。说的就是这类。
差点儿的就是Ⅱ类水,得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才可作为生活饮用水。比如,北京的密云水库基本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水标准。再次就是Ⅲ类水了,它适宜大部分水生生物生存,人在里边游泳也没问题,但要想喝,还需要经过深度处理才行。
再往下的几种水,别说喝了,最好碰都别碰。Ⅳ类水,主要适用于工业用水和人类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Ⅴ类水。则主要用于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所以那些景区喷泉、人工湖、绿化灌溉等,使用的就是Ⅳ类水和Ⅴ类水。它们的来源一般是污水处理厂,大部分只经过一级处理,达到利用标准便被排放,所以尽管这些水看起来似乎很“干净”,但其中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均可能超标,不当接触存在健康风险。
因此很多儿科医生和媒体建议家长朋友不要让小朋友玩喷泉或者景观水,并不是危言耸听。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接触不洁水源容易诱发过敏,如果不慎误喝就更麻烦了。就算是年龄大一些的小朋友在接触景观水、喷泉水等之后,回家也应该及时清洗。当然,这类水也有它们的优势,那就是便宜,处理简单,性价比高,在水质要求不高的时候,使用Ⅳ类水和Ⅴ类水也是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比如很多小区会引用中水来冲厕所。
最后一种水叫劣Ⅴ类,这是比Ⅴ类水污染还要严重的水体,水质恶化程度无上限。它除了调节局部气候外几乎没有任何使用功能。估计就算是航运,行驶在这里的船都得小心,万一溅点儿啥在身上风险还不小。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力争“剿灭”劣Ⅴ类水。
虽说地球有71%的面积是被水覆盖的,但这其中超过97%的水是海水,可只有不到3%是淡水,而淡水中的绝大部分又被冻结在远离人类的南北两极和冻土中,真正能被利用的淡水只有不到1%。保护水资源绝不是一句空话,是切实与我们每个人都相关的大事。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