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为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明确了方位、节奏和重点。长沙水业集团积极响应全会精神,以实际行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沙篇章引入强劲“水动能”。
从 1951 年长沙第一座自来水厂正式通水,历经七十余载风雨,长沙水业集团始终与城市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如今,该集团日供水能力达 290 万立方米,服务区域 935 平方公里,服务人口 600 余万。
夯实民生保障,守护 “水生活”
水是生命之源,安全优质供水至关重要。长沙水业集团扛牢民生保障主责,当好“水管家”。今年夏天,长沙水业集团解决了开福区陈家渡社区用水难题,将开福大道给水工程纳入重点项目,提前完工新管线铺设。近几年,集团完成重大项目投资 34.71 亿元,提升日供水能力。为让居民喝上放心水,集团做好 “四水” 管控和 “三级检测”,确保水质合格率 100%。同时,优化用水营商环境,打造 “30 分钟用水服务圈”,推出 “四零” 服务模式,节约用户成本。此外,长沙水业集团积极承担水污染防治职责,下属排水公司辖 8 座水质净化厂及 11 座配套污水提升泵站,设计日处理能力 150 万立方米,约占城区整体污水处置能力的 50%,以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护航城市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赋能,做足 “水文章”
借科技之翼,传统产业加速向 “新”。走进长沙水业集团花桥水质净化厂,一片片光伏板迎着太阳静静运行,将绿色清洁的电力源源不断输送至电网。“‘水务 + 光伏’模式可充分发挥净化厂空间庞大的优势,降低用电成本。” 花桥水质净化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光伏板还能遮挡直射水池的阳光,有效抑制池内绿藻生长。长沙水业集团是湖南首个建设水务光伏项目的企业,通过 “自发自用、余量上网” 的模式,助推水厂、水质净化厂能源结构向 “绿” 而行。
位于长沙南部的新开铺水质净化厂建于 2009 年,随着城市发展和排放标准提高,现有处理能力无法满足要求,需实施提标扩容。过去,征地扩建是污水处理厂扩容的常规方案,但新开铺水质净化厂若按此方案,需大面积征地且拆迁费用高昂。为节约征拆成本与土地资源,长沙水业集团联合第三方技术公司以及同济大学科研团队,共同试验应用 HPB(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通过向生化池中投加复合粉末载体,提高活性污泥浓度、微生物量和种群数,以浓度换空间、换时间,获得更高效的处理能力,使生化池的容积负荷大幅提高。通过技术加持,新开铺水质净化厂二期改扩建项目整体节约征地拆迁近 100 亩、总投资降低约 8.5 亿元、运营成本降低约 0.1 元 / 立方米、建设周期缩短 30%。
自 2019 年以来,长沙水业集团依托主业应用场景,累计投入 4.8 亿元进行水务环保、油气服务等领域创新,推进 “智慧水务” 技术、HPB 技术、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过热蒸汽干化技术等研发创新,充分应用于水生产及运营管理、工业领域降碳减排、污水污泥处理等场景。目前,该集团已累计持有知识产权 276 项,仅 2023 年就新增知识产权 65 项,其中发明专利 18 项、实用新型专利 31 项、软件著作权 16 项。长沙水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青表示:“这些科研投入和专利技术全部用于解决主营业务中的实际问题,在生产运行、降本增效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拓展水务市场,做优 “水经济”
水务民生领域是孕育市场化产业的沃土。当前,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不断迈向“深水区”,国有企业必须持续面向市场,塑造独特竞争优势。
今年 4 月,位于雨花经开区的雨花水质净化厂再生水利用试点项目正式通水运行。这座水质净化厂也是长沙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首次试点,总设计规模 4500 立方米 / 天。“再生水资源化利用可在减少新水取用的同时,开辟稳定的‘第二水源’。” 长沙水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再生水可用于园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宿舍楼卫生间冲洗、市政道路冲洗及绿化灌溉等,运行 3 个多月以来,已用活再生水 2.9 万立方米。
近日,“盘活三资,发展赋能”——2024 全国国资国企走进长沙交流活动举行,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江苏等 20 余省市的 170 余名国资国企负责人齐聚星城。活动中,潘青代表长沙水业集团与现场嘉宾分享思考与实践。据了解,根据市国资委安排部署,长沙水业集团加强对可用资源、闲置资产和沉淀资金的专项管理,2020 年至 2023 年累计盘活 “三资” 35 亿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增效赋能。
未来,长沙水业集团将强化“党建引领、智慧创新、业务协同、降本增效、财务安全”核心保障,深耕水务保障和水务服务领域,聚焦和放大“技术、产品、场景、资本”四项关键价值要素,强化技术研发创新投入,构筑关键应用场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焕发高质量发展的“水活力”。
(据《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