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近年来,我国在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在过去 10 年中大幅下降 42.8%,这意味着我国在拧紧“水龙头”、做好“水文章”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政策层面,国家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 0.530 提至 0.576,多样化灌溉模式实现水资源集约利用
在农业领域,成果斐然。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灌溉用水在农业用水中又占据了绝大部分。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灌排工程体系不断完善,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4.1亿亩。10年来,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1.5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0提高到0.576。灌溉亩均用水量由2014年的402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364立方米,降低了9.5个百分点。多样化的灌溉模式层出不穷,实现了水资源的集约利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减少了农业用水的浪费。比如在北方的干旱地区,滴灌技术的应用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而且,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水资源调配能力大幅提升,很多地区从传统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灌溉,在确保农业生产的同时,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节水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科技创新助力更多节水企业做大做强
在节水领域,节水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逐步提高。从日常生活的器具到工业生产的设备,节水型产品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这不仅体现了市场对节水理念的认可,更推动了全社会节水意识的提升。科技创新成为了节水事业的强大引擎,助力众多节水企业蓬勃发展。科研机构在节水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成果丰硕,从新型节水材料的研发到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从农业节水技术的突破到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创新,这些科研成果为节水企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企业凭借科技创新,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做大做强,同时也为全社会的节水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
据了解,自201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水效标识管理办法》。目前,水效标识设备备案企业已超过1.1万家,备案产品型号达到11万多件。在今年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指导意见》中,也特别强调了要推动节水产业科技创新,鼓励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推动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深化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根据该意见的安排,到2027年,我国节水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水产业发展格局。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 93% 以上,“精打细算” 让每滴水发挥最大效用
在工业领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 93% 以上。工业企业对水资源 “精打细算”,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以青岛啤酒(厦门)有限公司为例,经用水平衡分析,他们建立了 “工艺水回用 + 浓水回用 + 间接冷却水循环 + 雨水收集利用” 的综合水回用系统,多环节多形式提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最大程度减少新水取用量。比较有代表性的节水环节是酿造工段清洗水的回用,通过回收发酵罐、清酒罐最后一道刷洗水作为初始清洗水循环使用,日均可节水约 16.5 立方米;在此基础上,对发酵罐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如以不锈钢罐替代碳钢罐、采用新一代阀阵及控制系统等,可大幅提升发酵罐清洗精准度和可控度,在提高设备运行效率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水耗。另外,还可以在灌装工段回收蒸汽冷凝水用于杀菌机高温区、洗瓶机碱槽补水补热,并将杀菌机、洗瓶机溢流水用于冲洗预热,日均可节水约 25.3 立方米。
根据水利部公开的相关数据,目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达到93%以上,2023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4.3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20%左右。累计建成节水型工业企业2.1万个,工业用水效率正在逐步提高。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