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政工文艺总第3462期 >2024-09-28编印

百年风雨洗礼 红色基因永续
刊发日期:2024-09-28 阅读次数: 作者:陈旭源

●上海城投水务吴淞水厂  陈旭源

通过这次红色寻访,本人有幸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深入了解党史,亲眼看看党的历史重要转折点的遵义会议旧址,深刻体会了娄山关战役的激烈,赞叹四渡赤水的用兵如神,当历史以鲜活的方式呈现在面前,仿佛将我们重新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激情澎湃的岁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峥嵘岁月下革命前辈们运筹帷幄的风范,感受到共产党人忠于信仰的坚定信念,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伟大事业。

历史的转折,时代的责任

遵义会议纪念馆生动展现了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会议的来龙去脉及其对中国革命的重要影响,展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的精神家园。因为遵义会议,毛泽东在这里挥就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豪迈诗篇,演绎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经典传奇。如今,在这片被红色革命文化浸润的土地上,人人都是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和遵义会议精神的忠实弘扬者。

走进遵义会议会址,煤油灯的微弱光芒映照着瓷盅上的花纹,木制桌椅静静地摆放在会场的角落。走进这个曾经的会场,仿佛穿越时空,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小楼前,一株高大的刺槐静静矗立了100余年,它见证了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伟大历史时刻,也仿佛在告诉人们:如果说红军长征是一部史诗,那么遵义会议就是最为炫丽的篇章。当年走出小楼的那群人,是点亮星光的领路人;今天扎根红色土地的遵义人,是不负星光的赶路人。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人们驻足参观红色文物,聆听革命故事,接受红色文化洗礼。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一张张泛黄的图片,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沉痛的过往,凝聚着催人奋进的力量。通过这次红色寻访,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我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责任。

奇迹的战役,顽强的意志

毛主席曾说:“四渡赤水是我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让红军成功的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让主力部队获得了新生。同时,也奠定了毛主席在红军中的军事指挥地位。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又回到了红军当中。

不在神机妙算,也没有神机妙算。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对决策作出修订,方能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四渡赤水期间,红军战略决策的变化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决策变化的灵活与快速,令我们今天叹为观止。所有变化的目的都是一个,为了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在红军中领导地位的恢复,由四渡赤水完成。每一次都是一路硝烟、一路战火、一路鲜血、一路牺牲走过来的。红军正是在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转败为胜,转坎坷为通途的努力奋斗中,熔炼出了最顽强不息与最光彩夺目的生命力。四渡赤水之战,最令人惊叹的不仅是领袖人物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更是中国工农红军空前顽强战胜死亡的决心和寻求胜利之意志。

艰辛的奋斗,宝贵的财富

遵义,我国的红色革命在这里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从此书写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壮丽诗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经验。娄山关,这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见证了中央红军的涅槃重生,见证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让我懂得只要坚定信仰,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和困难。

回望历史,我们党不仅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从容与豪迈,更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悲壮与苦难。巍巍娄山关,悠悠赤水河,遵义这片土地太神奇,随便捧一把时光的沙砾,里面都有比星辰还耀眼的故事。是的,红军长征过遵义,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红色印迹。一部艰辛的奋斗史,记录了一代又一代朴实的共产党人,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会把遵义会议精神这个宝贵的红色财富带回去,带到工作中和生活中,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市民提供高品质饮用水而不懈奋斗,走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