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制水分公司
在黄浦江畔,有着这样一片中世纪哥特式古堡风格的建筑群,红灰相间的砖墙、宫殿式的拱门在这绚丽霓虹、繁华都市中独树一帜,看春去秋来、潮起潮落,而它就是见证了上海供水事业日新月异发展变迁,有着一百四十一年历史的杨树浦水厂,它主笔了上海供水的前世今生,更是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亲历者。
图为活力四射的百年杨树浦水厂
应运而生——中国第一座取用地表水源的城市自来水厂
1843年11月17日,《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等不平等条约,迫使上海开埠。伴随着城市的发展,租界人口骤增,城乡自然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居民每天主要从挑水夫处购买从黄浦江和苏州河中取来的河水,或是自行挑水,需投入明矾搅拌,沉淀杂质后使用,用水品质可想而知。
1875年,由立德洋行设立的水厂开始供水,但由于价格高昂,经营惨淡,维持数年后停业。时光回溯至1881年8月,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在原址(今杨树浦路830号)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安装机器、敷设输水管线、建造水塔。1883年8月,时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亲手开启杨树浦水厂的第一道阀门,黄浦江水瞬间涌入蓄水池,在机器隆隆的运转声中,滔滔江水化为清澈净水。自此,涓涓清水涌入城市管网,流向千家万户,由此翻开了近代中国城市供水史的第一页,中国现代水利史进入新篇章。
薪火相传——自来水行业首个地下党支部的成立
时间来到那段炽烈斗争的烽火岁月。1925年,杨树浦水厂建立了自来水行业首家地下党支部,革命的火种在此播种,水务行业的血脉中,就此交融了一抹鲜艳的红色。
上海解放前夕,杨树浦水厂这座承载着城市命脉的水厂成为护厂运动的“主战场”之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黄克勤、沈祥麟等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党员,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带领群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反破坏护厂斗争。他们组建了一支以中共地下党员为核心,团结带领水厂技术人员和青年工人的“秘密纠察队”,通过阀门的日常维护与检修,建立起一条条隐蔽的信息通道,密切关注和保护水厂的黄浦江进水口、锅炉房、引擎间和快滤池等要害部位,密切监视厂内特务动态,步步瓦解驻厂敌军势力,保证了水厂设备完好无损,保全了上海整座城市自来水的供应从未中断。
1949年5月,解放的号角终于吹响,上海乃至中国迎来新生,杨树浦水厂的这段红色历史充分展现了它与城市、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而护厂英雄们的果敢与智慧也为上海供水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焕发活力——屹立于杨浦滨江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上海民生待安,百业待兴。人民的水厂终于回到人民的手中,杨树浦水厂主动承担起为城市复兴添砖加瓦、为人民生活保驾护航的历史使命。在跨入建设新上海的新征程中,杨树浦水厂将造福于民的初心化为红色引擎,加快了升级、改造、创新、转型的步伐,百年供水事业的改革发展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都随着时代脉搏一同跳动。
解放后的杨树浦水厂以挖潜、改造增加生产,到上世纪80年代末,供水能力超过140万立方米,成为全国最大的自来水厂。进入新世纪后,杨树浦水厂的功能定位悄然发生变化。为适应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全面提高城市饮用水水质,水厂进行了大规模设备及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选用先进的在线水质仪器仪表等各种现代化生产检测手段,加强水质全过程检验与控制,成为国内首批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制水企业,在上海乃至全国供水行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8年,杨树浦水厂完成“36万吨/日7#生产系统改造工程”,净水工艺采用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一体深度水处理功能,拥有最先进的高效澄清池、高效沙滤池、自动化废水处理、污泥处理及投药设备等进口现代化处理装置,以更先进的技术、更优质的自来水承担着为上海市民供水的重任。
寻溯源头——水质升级的又一次“奋力一跳”
曾经,黄浦江一向是杨树浦水厂,乃至上海自来水的单一水源。直到1992年6月,随着上海城市供水第一个长江水源地——陈行水库的建成,上海结束了以黄浦江作为唯一水源的历史,长江水的引入使上海供水的水质总体得到提升。
作为上海市供水的百年战略,历经十五年前期研究,经科学决策,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被列为上海市“十一五”规划重大工程建设项目。2011年6月,上海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建成通水,标志着上海的主要水源由黄浦江变成长江,至此,承担上海市70%用水需求的长江水,源源不断流向上海这片发展的热土。随后,东风西沙水库和金泽水库相继建成通水,上海“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水库型水源地格局就此形成。
2010年12月,杨树浦水厂正式由黄浦江上游原水改用来自青草沙水库的长江原水,分为东西两大区域。彼时,水厂东部生产规模约为104万立方米/日,西部生产规模约为36万立方米/日,向杨浦、虹口、静安、普陀、宝山五区提供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服务,最大日供水量14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超过4亿立方米,约占全市供水总量的1/4。
殷殷嘱托——百年水厂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理念。随着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转型成为“生活秀带”,杨树浦水厂也成为杨浦滨江岸线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虽一直“停留”在原地,却从未停止“奔流”,百年水厂正向着更高水平的数字化跃升,朝着更高质量的新征程迈进,锚定“以高品质饮用水缔造城市美好生活”的目标,成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注脚。
根据上海市水务“十三五”规划,为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满足《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的“至2035年,供水水质达到与同期欧美发达国家同级城市保持同等水平,满足直饮需求”,杨树浦水厂于2020年5月启动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分四阶段实施对百年老厂进行升级改造。
这次的深度处理改造是一种全新的,不同于“博物馆式”文物保护的挑战,所以特别制定了“水质保证、环境保护、运营保障、文物保全”的“四保”方针。针对厂区内文物保护建筑及古树,贯彻“一楼一策、一树一保”理念,制定了专门的文保方案;针对市民日常用水需求,利用“腾笼换鸟”理念,采用了“边拆边建”的施工方式,首次大量运用全套管硬切割咬合桩等新技术,完美解决了在狭小场地中新建水池和保护既有建筑之间的矛盾;针对地下纵横交错的新老水管,采用BIM系统实现全过程精细化、信息化管理,用先进的技术点燃古老火种,让百岁老人涅槃重生。(注:古老火种、百岁老人比喻杨树浦水厂)
2024年底,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即将完成,厂内所有生产线将全部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的深度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在满足国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上海市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百年老水厂再次提质增效,焕发新生机。从增量到提质,是与时俱进的责任担当,也是智慧转型的进阶之路。从自动化到数智化,数字孪生水厂的基座正逐步成型,智慧水务的应用场景正加速推行,为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提供未来支撑。
在被迫开埠、条件匮乏的殖民历史中,我们见证了这座水厂的应运而生;在战火纷飞、烽火连年的动荡年代中,我们见证了这座水厂维护城市命脉的满腔赤诚;在逐梦奋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下,我们见证了这座百年水厂的焕发新生。可以说,杨树浦水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供水技术不断革新的缩影,从最初的手工操作,到机械化、自动化,再到如今的智能化,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是对上海城市供水效率的有效提升和供水水质安全的坚强保障。回望这一百四十一年来走过的路,杨树浦水厂始终踏在上海供水发展的时代浪尖上,代表着上海供水发展的变迁和进步,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第一”,向我们展现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供水变迁画卷。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正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道之上,这座横跨三世纪,饱含历史底蕴与时代气息的百年水厂将继续为加快城市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贡献源源不断的清泉之力,它的未来将一如既往书写在润泽民生、繁荣申城的绚烂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