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水务集团
五星红旗燃初心,砥砺奋进正当时。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合肥水务集团组建的开局之年。
2024年8月30日,合肥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水务”)正式挂牌成立。以城市供水为基础,整合原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等业务板块,向着产业链完整、一体化管理的大型水务综合服务企业迈进。这是安徽省合肥市委、市政府推动涉水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的重大实践,是落实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点举措,更是迈入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新赛道的重要标志。
七十载春秋初心不渝润庐州
溯源历史,1954年,在众人的期盼下,合肥第一水厂应运而生,合肥百姓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
70年风雨兼程,70载春华秋实。几代合水人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不论是建厂初期的激情岁月,还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催生着城市供水“量”的快速增长期,合水人始终以敬业、奉献、合作、创新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践行国企担当。
从一座水厂到下辖九个制水厂,从日供水能力由6000立方米跃升至303万立方米,直径75毫米以上供水管网互联互通12561公里,服务面积覆盖897平方公里,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企业和居民的用水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
立足民生 谱写同频发展新篇章
过往皆为序章,今朝亦迎新光。
以“供水安全”为题,围绕工程建设、水质管控、漏损控制、效能服务“四条主线”,新时代合水人书写了一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发展史。
工程建设提速提品
为进一步做好城市供水保障,合肥水务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供水管网互连互通。2017年至今,陆续实现七水厂二期扩建工程、三水厂迁建工程竣工投产,八水厂一期工程、四水厂迁建工程、六水厂提升改造工程竣工投产,全市安全供水格局进一步优化,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众兴水厂、五水厂三期、七水厂三期、巢湖三水厂二期工程建设正酣,供水能力、水厂现代化程度不断攀升,日供水能力提升至303万立方米,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供水能力基础日趋坚实。
合肥市第四水厂
跨区调水,一脉贯通两地情。2024年1月6日,历经2年建设,地跨合肥、舒城两地的龙河口引水工程正式通水,作为合肥供水历史上原水管道最长的首个大型跨区域调水工程,每年可为合肥提供1.2亿立方米优质原水,与引江济淮工程同时补给合肥城市用水,形成“淠水东送、江水西引、湖水北上、引江济淮”四水互济的水资源调配体系,优质饮用水将成为现代化合肥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为下好城乡供水“一盘棋”,这张网的范围也开始从“城市”覆盖到“乡镇”:先后接管巢湖、肥西、小庙、高刘等区域42座乡镇水厂,实现向45万户乡镇居民输送优质自来水,141万村民共享城乡供水一体化幸福硕果。
水质管控精益求精
如何让合肥人民“喝好水”?这也是新一代合水人接续奋斗的目标。
2020年率先在安徽省内提出“水质分级评价标准”,以国家标准作为企业内控最低标准,对15项关键水质指标提出高于国标的限值,尤其是浑浊度指标已稳定在0.1NTU,是国标1NTU的10倍。同年,八水厂正式投产运行,在全市水厂中首次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前置和上向流活性炭滤池”深度处理工艺,全面实施自控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居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新建水厂项目均采用全流程净水工艺,含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及尾水处理系统,改扩建项目在现有常规处理基础上增加深度处理系统。全年出厂水和管网水合格率100%。
水质安全既靠“硬设施”也要“软守护”。合肥水务建立了三级水质管理模式,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质量控制。目前,全市175个人工监测点、618台在线仪表24小时监测水质变化,以“人工+在线”的双保障,建立起“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管控。
漏损控制提质增效
供水安全,除了监控好水质,还要解决漏损问题。
2018年以来,在漏损管控各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的基础上,合肥水务逐步建立起“六级计量、三级分区”管网漏损控制体系,全面升级生产调度指挥平台系统,全年24小时科学调度制水生产,保持水量、水压、水质动态平衡。
在全市管网关键位置布设87个压力监测点实时监测,高效响应处置异象。积极参与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试点布设了897套在线漏失监测仪,引入卫星探漏技术,实现漏点位置快速定位。与此同时,通过查处涉嫌盗用、转供城市供水、打击非消防性消火栓违规取水等方式逐步形成供水监察合力,降低综合漏损率。
治漏损不单单靠科技,更离不开人的力量。合肥水务着力打造了一支专项检漏团队——供水抢修(服务)中心检漏科,创立“雷锋精神”听漏队服务品牌。这群“管网医生”主攻市政管道漏损,不分昼夜为城区一万多公里市政供水管网“问诊把脉”。
多措并举,控制治理漏损难题,合肥水务交出一份数据答卷:漏损率从2017年的13.55%到2023年的7.59%,累计降低5.96个百分点;产销差率从2017年的18.67%到2023年的10.12%,累计降低8.55个百分点,两者均呈逐年下降的良好态势。
效能服务提档升级
“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合肥水务出台了系列惠民举措——减少提交报装材料、增加申请报装渠道,推出用水报装容缺受理等工作机制和服务举措。全市已实现居民水表抄表到户、计量到户260万户,出户率达97%,接管二次供水泵房2048个,接管率超过99%,在全国属前列。2021-2023年实施三年改造攻坚行动,累计改造260个居民小区,改建234座泵房,敷设353公里管道,惠及用户8.5万余户。
上线运营网上营业厅、微信营业厅,“互联网+”将25项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设置“水电气热网”联办窗口,全面实现公用事业接入一表申请、联合踏勘、一站服务,实现供水服务“一厅通办、一网通办”。推行客户服务员“进企报到”模式,用户全程“零跑办”,以“营商”促“赢商”。增设区域营业厅,打造便民适老服务体系,全科综合柜台实现“一站办、就近办”,做到线下服务“有温度”。
“连心桥”热线24小时全天候在线,铃响三声必有应答,年均受理话务量80万个,用户评价满意度达99.54%。承诺践诺打造“半小时服务圈”,在全市增设近10个供水抢修服务站点,接警后30分钟内赶赴现场,有呼必应、有险必除。“清·亲”志愿者服务队、“雷锋精神”听漏队坚持深入社区高校企业开展义务供水服务……
70年来耕耘不辍,服务不断升级,效能不断提升,合水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让用户顺心、让社会放心”的企业使命,已在一项项事关民生、为民办实事的举措上“开花结果”。
坚守初心 绘就“水清人亲”新画卷
作为国有企业,如何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合肥水务的回答是:不仅在于服务至上,更要修炼企业管理的“内功”。
2018年以来,合肥水务提出了由“传统水务”向“智慧水务”迈进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在“智”水赛道奋勇争先,创新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从生产、管网、服务、管理四个方面推进智慧水务建设,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管理再上新台阶。
2020年,全面整合管网管理、用户服务、水费营收、业务受理等,以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了八个区域供水分公司,实现一体化管理和服务全链覆盖。
坚持品质发展,卓越管理日臻精益。深入推进4S(整顿、清洁、安全、素养)管理,提升标准化班组建设管理水平。聚焦降本增效目标,探索实行模拟二级机构法人管理模式。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完善“选用育留”体系,推进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建立360°考评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信息化培训平台、承办全国及省市各级职业技能竞赛,畅通“管理、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多序列为一体的职业发展体系,实现人才纵向晋升、横向流动,激活企业发展“源头活水”。
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上播下科学高效的种子,悉心呵护、精心培育,终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连续5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2届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先后荣获全国企业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供水行业首个“五星级”仓库、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最佳服务示范窗口企业、安徽服务业百强企业及合肥服务业二十强、合肥市市长质量金奖等荣誉称号。
沉甸甸的硕果背后,折射出党建领航与企业规范管理交相辉映,凝心聚力促发展的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水务以“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为鲜明导向,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与此同时,在思想建设“主阵地”上持续发力,积极构建“水清人亲”的“清·亲”文化体系,打造“清·亲”文化品牌,切实推进党建+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企业形象不断提升,职工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涌现出了张杨、王子阳等一批“典型”,成为了省市乃至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住建系统劳动模范、安徽省劳动模范和技术能手。
再看今朝,惟共此时。“服务至上、党建引领、创新驱动、文化赋能”不仅成为合肥水务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更在这部70年的发展史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灿烂闪光的一页。
未来可期 擘画水务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与时代同奋进,与祖国共成长。
2024年,根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战略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动涉水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的要求,在城市供水的基础上,整合原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等业务板块,成立合肥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迈进集原水、供水、排水、净水一体化运营管理的水务新纪元。
新起点,新征程,新使命。合肥水务集团将继续坚持“打造清澈阳光的工作氛围 成为受人尊敬的标杆水务企业”愿景,按照“一盘棋、一张网、一体化”总体思路,立足原供排净四大业务,擘画水务集团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努力做强做优做大“水务平台”,建设成为产业链完整、集团化运作、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水务综合服务企业,把企业使命融入城市发展与时代需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篇章提供强有力的水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