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龙
荆门,荆楚门户,位居鄂中,介孝感、宜昌、荆州、襄阳、随州五市间,属中纬度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建国之前,荆门城区水源主要是两条发源于西北部山区的山溪性小河。城内有两口大堰,一曰金口堰,一曰天星堰;此外,还有星罗分布的48口水井和象山东麓的龙、蒙、惠、顺四泉。60年代中期,始建龙泉水厂,结束了城区居民肩挑手提取水的历史,开启了荆门市城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篇章。
漳河水库
起步阶段(1969-1985年)
1974年,选址顺泉附近,新建第一水厂,日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同年,成立荆门县自来水公司。1980年,公司由荆门市管理,更名为荆门市自来水公司。制定《管理制度汇编》,搭建全面管理体系雏形。1984年,公司组建专班,选址漳河水库刘丰庙,规划建设第二水厂,进入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1985-1998年)
1987年,第二水厂投运,设计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一期工程5万立方米。自此,漳河I级优质水源涌入千家万户。同年,组建荆门市自来水公司劳动服务公司,迈出推进多种经营第一步。1990年,编制《企业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标准化通则、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管理工作程序标准、工作标准、各项定额标准,为规范生产运营管理提供依据,获国家技术监督局“企业标准化水平”证书。1995年起,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实现固定职工合同制、劳务派遣代理制、中层干部聘任制。这一阶段,公司积极探索“进军”矿泉水、酒店等辅业,工作亮点突出,获“湖北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并延续至今。
快速发展阶段(1998-2014年)
1998年,更名为荆门市供水总公司,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1999年,位于荆门市掇刀区的第三水厂建成,设计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一期工程10万立方米。2005至2007年,累计投资5800万元,铺设漳河至三水厂原水管线及输配水管线41.6千米,为加快建设城南新区、加速荆门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阶段,公司加速整合城区供水市场,形成了北至牌楼、南至团林、东至麻城、西至宏图的供水格局;经营业态逐渐丰富,增加房地产、物业等辅业板块。2004年,公司接管荆襄供水系统,成立荆襄供水公司,工作环境焕然一新,干部员工精神振奋。累计投入2400万元实施厂网改造,实现“一户一表”。2006年,公司辅业产值首次超过主业,并延续至今。2007年,制定岗位与绩效相结合的薪酬制度,通过工资改革调增方案,为后续薪酬绩效改革奠定良好基础。2008年,完成“抄收分离”改革,窗口服务更规范、更高效。2010年,荆门市首次执行阶梯水价。2012年,首次将城市供水管网建设投资纳入城建计划,为公司良性稳健发展提供政策依托。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至今)
过去十年,集团以战略规划为牵引,锚定“双五”目标(五个水务:实力水务、廉洁水务、活力水务、幸福水务、绿色水务; 五化发展:产业集团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品牌化、工作标准化、发展高质化),内强管理,外优环境,主辅业总产值逐年攀升,连续两届获“全国文明单位”殊荣。
2014年成立供水管网漏控专班,供水管网漏损率从17.41%下降至6.01%,全年绝对漏水量从1441.18万立方米下降至633.62万立方米,漏控水平持续排名省内榜首,提前两年完成《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的要求,助力荆门市获评为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城市,漏控经验被住建部向全国推广。
2015年,公司以抄表量化改革为试点,逐步搭建8级15档的宽带薪酬管理体系,树立“用业绩说话”的风向标,有效激发干部职工内生动力。2016年起,逐步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践行“人才立司、管理强司、科技兴司”管理理念,自创“水滴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管理质效。
公司坚持用户至上服务宗旨,建立健全用户沟通机制,持续开展“下察解暖”、“送服务进社区”等活动,着力解决用户急难愁盼难题。在每年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自2019年起,以3年为周期,刀刃向内开展“不满意度”调查,“照单全收”用户诉求,获得市消委“全国少有、湖北没有、荆门独有”的赞誉。两届“不满意度”调查共解决5大类278个用水相关问题,用户满意度逐年攀升。
2021年,完成公司制改革,更名为荆门市城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建立了以公司章程为基础的制度管理体系,调整组织架构,完善激励机制,优化产业布局,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公司以“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为原型,设计服务品牌“水晶灵”,成为湖北省内公服行业唯一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2022年,召开品牌发布会,获湖北省城镇供排水协会大力推广。
202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公司喜获长江质量奖提名奖,是湖北省内唯一一家公服企业。
这一年,公司荣获“全国用户满意四星服务”称号,是湖北省内唯一一家公服企业。
这一年,第四水厂投运,标志着荆门城区正式进入“双水源”(漳河水库和以汉江为水源的寨子坡水库)新时代。
这一年,公司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出台《荆门市中心城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和《荆门市中心城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工程技术导则》,系统性解决了产权纠纷、改造及维护等难题,为全国同行提供了可复制的“荆门方案”。参编行标《二次加压与调蓄供水泵房智慧运行与维护标准》,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
2024年,公司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以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分质供水、环境治理和工程建设为主业,分步整合县市区和乡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市场,大力拓展工业原水、管道直饮水、再生水等业务,加速推进“两个一体化”(中心城区供排水一体化和城乡水务一体化),切实增强市场化经营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已陆续成立荆门屈家岭城乡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荆门市城市排水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荆门市龙泉直饮水有限公司。其中,管道直饮水业务发展迅猛,已建项目26个,在建项目11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之无愧。
同年,公司创新成果“黄原胶和阿拉伯胶混合作为水处理助凝剂的应用方法”获国家专利,为全国同行解决低温低浊原水问题提供“荆门方案”。
多年来,公司秉承“团结、奉献、廉洁、高效”的企业精神,肩负“提供专业供水服务,为提升用户幸福指数持续努力”的企业使命,践行“员工为本、用户至上、社会满意”的价值观,培育出“政治有高度、服务有温度、执行有力度、管理有灰度”的“四度”文化理念。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主动履行国企社会担当。1990-2007年,公司为全市贫困镇村无偿修建、改造供水管网20多处。2010年,与团林镇四岭村结成城乡互助对子,自筹资金修进村公路、挖堰塘,助力该村获评“荆门市文明村”。2015年,按照市委安排,对口扶贫漳河镇雄峰村,通过产业扶贫、改造基础设施等途径,累计投入196.74万元,支持该村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帮助38户贫困户脱贫,加速实现乡村振兴。2020年,恩施遭遇特大洪水,全城停水。公司闻讯而动,第一时间组织8名技术骨干、1台综合抢修车、1台送水车紧急驰援,连续作战7天6夜,帮助恩施城区恢复供水,得到恩施州委、市委两级党委的感谢和表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清理规范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的通知》要求,公司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促进出台《荆门市中心城区工商企业建筑区划红线外用水用气接入工程“零投资”实施方案》,累计为131家企业节省用水接入资金1534.9万元。疫情期间,公司主动履行国企社会责任,累计为符合条件的用户减免房租、水费合计1860万元。类似案例,还有不少。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55年沧桑,见证了四代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艰辛付出。纸短情长,未写尽公司发展路上的点点滴滴。往事历历,我们会保持初心,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水务铁军精神。未来可期,我们将筑牢信念,朝着“打造中部地区水务标杆企业”宏大愿景笃定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