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政工文艺总第3502期 >2025-02-15编印

从苏武祠到汉宫庙
刊发日期:2025-02-15 阅读次数: 作者:解黎晴

●湖南省桃源县自来水公司  解黎晴

出使匈奴的苏武于天汉元年(前100年)手持着那根光秃秃的旄节获释回汉前,对单于的威胁诱降决不服软,绝饮食、嚼冰雪、吞旃毛,坚贞不屈,在羁留北海十九度寒冬的漫天雪花中,孤苦无依地穿梭在一群绵羊之间,只有那双日渐枯黄的双眼与他昼夜坚守,苦苦等待大汉王朝在上林苑借鸿雁衔来福祉的帛书。这经久不衰的画面永恒的萦绕在脑海里,不觉使我徘徊在小陬溪溪口峭壁上高耸的苏武祠庭院,瞭望河东香火缭绕的汉宫庙,令人油然而生缅怀苏武的绵绵情思。

小陬溪又名小苏溪,《方舆纪要》(卷八十·桃源县)载:苏溪在“县北百里。南流二十里,谓之善溪。相传以善卷所游而名。流经花岩、白阳、吕真诸港入沅江” ,与汉武帝重臣苏武有着十分密切的缘分。

传说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初夏,武陵连降暴雨,沅澧流域洪水泛滥,流民逃荒络绎不绝。灾情传到朝廷,六旬高龄的中郎将苏武奏请赈灾,昭帝准奏。苏武一行日夜兼程南下,不日到达灾区,旋即昼夜巡查、抗洪、赈济。无奈霪雨不歇,洞庭湖水猛涨,沅江支流白洋河水域山洪暴发,尤以小陬溪灾情特别严重,沿溪两岸垮塌不断,田地房屋、乡人牲畜压埋无数,幸免于难的灾民走投无路。

这是苏武第二次来到小陬溪。那年,苏武随汉武帝出征剿灭南越国后,班师返程驻跸小陬溪。小陬溪风光秀丽,山民燃起篝火,载歌载舞,用美酒佳馔款待大汉皇帝一行。苏武闻报小陬溪灾情严重,心急如焚,待救灾事宜统筹完毕,冒雨率随员亲往,目睹崩山淹谷、遍地疮痍的惨象,顿时老泪纵横,立即组织人员搭建一座座屋舍,放粮、寻医,安民。接着又组织灾民重建家园,在光山秃岭栽种树苗,在沿溪的冲积洲上开垦良田,在新拓的屋场上修建住房,在山峪溪流筑起塘坝……不久,苏武回京复命,闻讯赶来的父老乡亲饯行欢送,土酒飘香,热泪挥洒,依依不舍,随后便将送别苏武之地取名叫“送将岭”。

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金秋,朝廷为表彰苏武忠贞不贰的节操,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承蒙汉宣帝恩准,苏武再度视察荆楚,于重阳节这天重访阔别十五年之久的小陬溪。眼见农舍井然、树荫溪岸、稻黄棉白,一派丰收景象。山民们激动地簇拥着苏武,捧上甘甜的美酒,高歌狂舞,欢度与恩人重聚的时光。翌年,苏武染病在床,以八十余岁的高龄逝世,举国哀祭,国葬长安。小陬溪百姓惊闻噩耗,悲痛万分,深切悼念这位于国有大功、于民有大德、于小陬溪有大恩的汉室忠臣。经三年筹建,于汉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在小陬溪兴建了富丽堂皇的苏武祠和汉宫庙,并高悬“善溪玉水长流滚滚东去归大海,苏公英灵永在迢迢西来入宗祠” 和“当年塞马胡茄宗社飘零诗人遗世高风在,此日桃花流水河山壮丽骚客凭栏逸兴飞”等多副楹联,以表达对苏武和汉朝的崇敬之情和忠诚之意。

苏武的爱国心坚贞志也赢得了一代代墨客骚人的称颂,其中就有以婉约风格著称的晚唐花间派鼻祖温庭筠,缅怀民族英雄,追思凭吊所赋慷慨激昂的名诗《苏武庙》,塑造了一位“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的形象,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身陷异国他乡经年的汉臣初见汉使之时,是那么一种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情感,仰望苏武庙苍凉肃穆、空旷深远的古祠高树,不觉生发崇敬之情。

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以及幽禁绝塞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的单调、孤寂的生活,又是多么悲愤!而荒塞的牧羊到黄昏尚且归栏,人何以堪!待须发尽白的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回朝进谒时,楼台依旧,但当年汉武的甲帐已无踪影;当时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岁风华正茂之时。苏武历尽艰辛不辱使命坎坷归国,汉昭帝赐苏武关内侯爵,食邑三百户。领旨的苏武于欣喜中,依然怀念已经长眠茂陵的汉武帝;当然汉武帝再也不能看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也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逝的先帝。在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人们渴望表彰民族气节以励壮志,歌颂忠贞不屈以激豪情。温庭筠之诗,更使人觉得非同寻常。在苏武六月十九的忌日这天,小陬溪百姓还举行了隆重祭祀苏武的庙会,并在这次庙会上郑重宣布,将小陬溪改名为小苏溪。

因为这条闻名遐迩的小苏溪,也因为小苏溪水运便利,待到明清,这里便成为通往湘西的重镇。从街头坪沿小苏溪而下至苏武庙(1955年改建为粮店)全长6公里。四周分布着“一天门”“送将垭”“禁碑垭”“放马峪”“跑马岭”等,民间旧有“苏市小南京”之说。1974年园田化建设时,开挖至表土下70厘米的土层中,多处发现墙脚条石、天井石、石臼、垫柱磉墩、碎瓦渣等物,瓦为灰陶,为绳纹筒瓦、无纹平瓦。1995年被列为第一批桃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桃源县志》(清光绪版)引明崇祯年间任桃源县教谕的广西临桂人徐谦所写《桃源纪游》载:“苏溪两岸,晨炊烟合,万瓦鳞差,亦一雄市也。上有苏武祠,相传昔曾至此,因悟‘俯观江汉流’之句。子卿实经南游,故有斯吟,原非塞北语也,足释前之疑也。”不过,苏溪之市,在岁月的波涛间逐渐被黄甲铺所取代。我来凭吊之时,苏市盛况的痕迹己随初冬的冷风一阵阵掠过田野的苍茫,只有隐约的犬吠伴着淡蓝的炊烟飘荡……

一代代王朝惜别在漫漫风云这盏长明的灯火不动声色的凝视中,将更替的春秋置于沉积悠长的墓道。从县志简略的记述和民间流传的故事来猜测,是兵乱的祸害、战火的毁灭,还是洪魔的肆虐、疾病的扫荡?苏市湮没的年代已无法考证,宛若雄踞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忽然间灰飞烟灭,风雨沧桑的巨手造就了惊天动地的一瞬间!苏市仿佛一盏走失远方的灯火,只在波涛翻滚的历史烟云上忽明忽暗地闪烁。

苏市斑驳的容颜久远的密封在厚重的尘埃里,废墟下偶尔的一声轻叹和哭泣,令人陷入沉思和遐想。只有小苏溪口的苏武祠和汉宫庙,虽经几度兴废,如今仍有香火缭绕,不时有如我一样的行者前来凭吊、怀念。两千多年过去,苏武的故事恰如小苏溪上的千古歌谣,依然在人们的歌声里吟唱,流传……

4-汉苏武.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