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城市水务集团 吴炜琪
一场倒春寒,世人皆在说梅、赏梅、赞梅、晒梅、咏梅,梅色绚烂,梅香清雅。往年我总是随友人在城市公园、梅花谷、磁湖岸边寻梅、品梅、鉴梅,而今年邂逅一场梅海确是在千里之外的重庆歌乐山。歌乐山因一段红色历史而闻名遐迩,十几年前,我随母亲回老家,怀着无限景仰的心情参观了白公馆、渣滓洞。那时的歌乐山上亦是人潮涌动,一如今日之情景一般。事隔多年,时光带着历史的足迹如雁过留痕般轻淌而过,初春的春寒料峭里,我带着女儿再次来到歌乐山,参观感受《红岩》小说中的情景,却路遇一片如瀑布般倾泄而下的红梅,这是始料未及的意外收获。我们刚好到,梅刚好开,梅色正艳、梅意正浓,漫山遍野花海无限,在无法遗忘的历史面前怀念与追忆,遇梅的高洁与坚贞。
寓情于物是在这里看到梅花以后的内心独白,车行山道间,我一心寻找着那些有纪念意义的古迹,红色的印迹。攸忽之间,车窗外一片梅林不经意间闯入眼帘,起初是山坡上的星星点点,梅影疏疏。此时,纷飞的细雨如丝如绵,浸润着梅色娇艳欲滴,一边是开尽小梅春气透的意境,而在山的另一侧郁郁葱葱的山林掩映下几尊英雄的雕像铮铮铁骨、迎风雨而立。如此刚柔相济的场景,内心不尽涌起一阵波澜,或许此行注定是一场情景交融的生动画面,让我第一次在一片红色土地上,感受到满山遍野红梅的壮观与辽阔,花开的份量沉甸甸,景和物与历史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不停浮现,梅的品性和内涵此刻在我心中具象化了,梅色鲜艳,英雄的事迹厚重而震撼人心。为了让第一次来此地的女儿不虚之行有所收获,我们和讲解员一起款款而行,“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女儿一路看的很认真,听的也很专注,萧萧的风雨送来了一阵阵梅花的清香,在曾经森严的渣滓洞转角或窗棂前,我们看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有时候旅行的目的不全是为了游山玩水,这世间天地之大事件之多意义之深远,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去倾听去怜悯去辨明是非,才能在今天平静的幸福生活里知足而且行且珍惜,烟火人间里所拥有的每一份宁静与祥和,背后都有着前赴后继的力量,阅读了解历史有时也是一份远行目的。人们排列有序地从历史古迹里一一穿过,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一位家长对一个孩童说:“这就是小萝卜头牺牲的地方。”陈列室里赫然书写着“新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的雕像上系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他的眼神充满希望的眺望远方,黑色木质的窗外几枝红梅迎风傲放。有些历史是亲历者刻骨铭心的伤痛,是后来者精神传承的力量源泉,从一个个红色的旧址里走出来,那黑色的牢笼、惨无人道的刑具、高高的铁丝网让人看后心情压抑,一缕梅香潜入风中温柔的抚慰着人心,人们呼吸着山林里清新空气,漫山遍野红梅怒放,确又让回到现实中的人心情略显放松。游客们除了有序瞻仰烈士陈列馆外,也会在梅林里打卡拍照,享受生活的美好。不远处,只见一位衣着整洁得体的大妈,手棒鲜花在江姐的雕像前肃然而立,十分动情地大声唱着《红梅花儿开》。
如果说歌乐山的梅是热烈、奔放、深情的,那半山腰的一座梅园四合院,就是清幽雅致的所在。走近梅园四合院,一面墙上写着:歌乐山因“大禹治水功成召宾歌乐于此”而得名,历代文人骚客,达官名士都爱到此探幽揽胜。在这里我们有幸见到了齐白石第三代弟子屠泽龙先生,正值新春之际在此画梅,举办公益性的画展。在安静的梅园大堂里,四周悬挂着先生的画作和生平简介,先生端坐一方敛神定息,专心致志地画着惟妙惟肖的梅花。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年春节,梅园里都会邀请国家级大师在此作画,供普通人赏之和自由收藏之。
梅俏枝头,梅满山坡,这是我第一次被一种花的阵势所震撼,一路走来我曾不止一次问自己,今年如若在别处赏梅,我的心境定会有所不同,更轻松愉悦,更笑语喧哗,但在这里歌乐山的梅海,透过小小的梅朵,我见到了更深层次的红梅魂、红梅赞、红梅的精神在繁花枝叶间熠熠生辉,此时它从山顶流淌而下的浓郁色泽,在我眼中不再是单纯花的颜色,是热血是胜利之歌在心潮涌动。梅就是这里的精神魂魄,梅红是这里的主打色,或许只有在深情的土地上才能真正读懂梅花的一生,它的高洁,凛风傲雪、坚贞不屈,最灿烂的梅开在最火热的土地上,一如那些逝去的先辈,在歌乐山用生命传递着新中国成立的春之讯息。如今这满山怒放的红梅映衬的盛事,一定能让他们含笑九泉。我不尽在心中轻轻吟诵:“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只愿年年岁岁梅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