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科技智慧总第3508期 >2025-03-08编印

自来水厂生产过程中水质保障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刊发日期:2025-03-08 阅读次数: 作者:马 上

●漯河市清泉水务工程有限公司  马 上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健康意识提升,饮用水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本文以自来水厂生产工艺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国内自来水厂在水源水质波动、处理工艺局限、管网二次污染等方面的难点,并提出技术升级、管理优化及协同治理等应对措施,为提高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提供参考。

一、引言

饮用水安全是民生工程的核心内容。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对水质指标提出更高要求,但受限于水源污染、基础设施老化及技术短板,部分地区的自来水厂仍面临水质达标压力。本文从生产端出发,探讨水质保障的难点与解决路径。

二、自来水厂水质安全问题及成因分析

1. 原水污染问题日益复杂

原水作为自来水处理的源头,其水质受多重因素威胁:

外源污染:工业废水违规排放(如化工、制药行业)、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残留)以及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导致原水中氨氮、有机物、重金属(如铅、汞)等污染物浓度升高。例如,长三角地区部分水源检出抗生素、全氟化合物等新污染物,传统工艺难以有效去除。

内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如太湖蓝藻爆发),代谢产物如藻毒素、嗅味物质直接影响处理效果,低温低浊条件下混凝剂水解困难,导致沉淀效率下降。

新污染物挑战:药物残留(如抗生素、激素)、微塑料、全氟化合物(PFAS)等新兴污染物在欧亚多国自来水厂中被检出,常规工艺对这类微量污染物的去除率不足20%,存在长期健康风险。

2. 处理工艺与技术局限

传统工艺效能不足:常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流程对溶解性有机物、新型消毒副产物(如卤乙酸)去除效果有限,臭氧-活性炭联用、膜技术等深度处理工艺普及率低。

工艺参数控制不当:混凝剂种类选择错误(如低温低浊水未使用聚硅酸盐类混凝剂)、投加量波动,导致絮体异常(过细或上浮);消毒环节余氯控制不精准,可能生成三氯甲烷等致癌副产物。

设备老化与维护不足:部分水厂仍使用老式滤池(如双阀滤池),反冲洗效率低;在线监测仪表(如浊度、余氯传感器)故障率高,依赖人工检测易出现滞后性。

3. 管网二次污染风险突出

输配系统老化:铸铁管、水泥管等老旧管网内壁“生长环”增厚(含铁、锰氧化物及生物膜),导致水质浊度、色度升高,余氯衰减加速。

二次供水隐患:高层建筑水箱密封性差、清洗频率不足,滋生细菌(如军团菌);管网渗漏率高达20%-40%,暴雨时污水倒灌引发病原微生物污染。

管网设计缺陷:树状管网末端水流停滞,消毒剂残留不足;泄水阀位置不合理(如淹没在地下水中)易吸入污染物。

4. 微生物与突发污染应对不足

藻类与病原体风险:高藻期藻细胞堵塞滤池,降低过滤效率;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等耐氯病原体可能穿透处理屏障。

应急能力薄弱:缺乏水质污染预警系统(如生物毒性在线监测),突发污染事件(如化学品泄漏)时应急处理药剂(如高锰酸钾复合剂)储备不足,响应速度滞后。

5. 管理机制与标准滞后

监测体系不完善:新污染物未纳入常规检测指标(如PFAS、内分泌干扰物),部分水厂仍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为基础,未对接国际先进标准。

跨部门协同低效:水源保护涉及环保、水利、住建等多部门,监管职责交叉导致工业点源污染管控不力;农村地区分散式供水缺乏统一水质管理。

数据支撑与解决方案方向

深度处理技术:推广“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滤膜”组合工艺,对有机物去除率可提升至80%以上。

智慧化升级:建立管网GIS系统与水力模型,实时监测水质变化;采用AI算法优化混凝剂投加量,减少人工误差。

政策强化:将新污染物纳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修订范围,强制要求水厂公开106项指标检测结果。

三、应对措施与优化路径

(一)病原微生物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精准检测与预警技术研发

针对未知病原微生物(如病毒、军团菌等),需开发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的检测技术,如基于基因测序的宏基因组分析技术,并结合物联网实时监测系统构建预警网络。例如,荷兰通过河岸渗滤技术实现8个对数级的病毒去除效果,该技术可推广至水源地预处理环节。

建立区域性病原微生物数据库(如长江流域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风险,制定动态防控策略。

水处理工艺强化与末端保障

在常规消毒(氯、臭氧)基础上,推广紫外线-氯胺联合消毒工艺,减少消毒副产物同时确保灭活效率。对于高风险区域,可增设膜过滤(超滤/纳滤)作为屏障,截留微生物及颗粒物。

供水末端推广智能水质监测设备,实时反馈用户龙头水微生物指标,并通过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如取消屋顶水箱、采用无负压供水)减少二次污染。

(二)有毒物质极限去除技术创新

无机污染物深度处理

针对砷、氟等无机物,推广吸附-膜分离耦合技术。例如,采用改性活性氧化铝吸附剂结合纳滤膜,可将砷浓度降至1 ppb以下,满足荷兰等国际前沿标准。

开发电化学氧化、光催化等高级氧化技术,实现溴酸盐、碘代消毒副产物的靶向降解。

有机污染物高效控制

构建“臭氧-生物活性炭-反渗透”多级屏障体系,优先去除农药、药物残留等痕量有机物。同时,推动新型吸附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工程化应用,提升去除效率。

建立水源地有机污染物清单,结合AI模型预测迁移转化规律,优化水厂工艺参数。

(三)供水系统智慧化与标准化升级

动态双值标准体系构建

借鉴“健康目标值+执行限值”模式,在国家标准(如GB 5749-2022)基础上增设地方弹性指标,例如针对长江流域高氟区域制定更严格的地方限值。

推动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将新兴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微塑料)纳入候选清单,并配套说明文件明确风险评估方法。

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构建“水源-水厂-管网-用户”智慧水务平台,集成水质监测、水力模型、设备运维等模块。例如,通过GIS系统实时定位管网漏损点,结合智能泵站调控水压,减少“黄水”“浑水”现象。

推广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识别从原水到龙头水的117个潜在风险点,并制定量化控制阈值。

(四)基础设施更新与协同管理

管网改造与区域联网

优先更换30年以上服役的灰口铸铁管,推广球墨铸铁管、PE管等耐腐蚀材料,降低铁、锰析出风险。针对老旧小区,推进“一户一表”改造,实现供水企业直管到户。

实施区域联网供水工程,通过跨流域调水互补优质水源,例如长三角地区构建多水源应急调配网络,提升供水韧性。

多主体协同治理

明确政府、供水企业、物业的权责边界,修订《城市供水条例》强制要求二次供水设施移交专业机构管理,解决“最后一公里”管理碎片化问题。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通过APP公示水质数据、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形成社会监督合力。

(五)低碳化与应急能力建设

绿色工艺与资源回收

推广光伏驱动水厂、污泥热解碳化技术,降低能耗与碳排放。例如,反渗透浓水可回用于园林灌溉,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开发基于自然生态的预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去除氮磷、河岸缓冲带拦截面源污染,降低后续处理负荷。

分级应急响应体系

建立“预警-处置-恢复”三级预案:一级响应针对水源突发污染(如化学品泄漏),启动备用水源与应急处理车;二级响应针对管网爆管,通过DMA分区计量快速定位;三级响应针对用户端水质异常,提供瓶装水临时供应。

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演练,强化物资储备(如应急药剂、移动式膜设备)与人员培训。

四、结论与展望

我国自来水厂水质保障需从技术、管理和制度层面协同发力。未来应加快智慧化转型,推进供水系统韧性建设,同时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以实现“优质供水”目标。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部. 《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城市供水统计年鉴(2021)》.

案例参考:上海市青草沙水厂、深圳市智慧水务系统等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