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512期 >2025-03-22编印

我与《中国城镇水务》的四次对视
刊发日期:2025-03-22 阅读次数: 作者:董 伟

●承德供水集团有限公司  董 伟

第一次在单位见到《中国供水节水》(编者注:2023年更名为《中国城镇水务》)时,那被攥得有些褶皱版面上还凝结着一滩不小心撒上去的茶渍。彼时我还是一名刚刚进入水务系统不久的查收员,袖口还沾着抄表时蹭上的铁锈,对这份躺在办公桌上的行业报刊视若无睹——那些关于水价改革的政策解读、智能水表的技术标准,于我而言不过是催缴单上又一串冰冷的数字。直到2016年那个冰封管道的寒冬,我与这份刊物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视。

霜花:在数字里触摸暖意

那年腊月,承德遭遇三十年一遇的寒潮,低温警报像冰锥般刺破平静。我裹着褪色的军大衣穿行在零下25度的夜色中,抄表器屏幕结着冰碴,呼出的白雾在睫毛凝成霜花。新居宅小区102室的铁质水表箱早已冻成冰坨,独居的刘奶奶颤巍巍端来一壶开水:“闺女,我真不是故意欠费……”话音未落,表箱在热胀冷缩中爆裂,喷涌的水柱裹挟着冰屑冲上天花板。凌晨三点,我在值班室搓着冻僵的手指翻看当期刊物,一篇关于智能远传水表防冻改造案例分析的内容突然刺入眼帘——文中的温度传感器数据曲线,恰似刘奶奶家水表冻裂前最后的痉挛。

自此我总把《中国供水节水》最新期刊塞进查收包,那些曾觉得遥远的《阶梯水价实施路径》《漏损率控制实践》,开始与磨出手茧子的抄表器产生奇妙共振。在铁路小区调解水费纠纷时,一篇关于用水量可视化策略的文章让我灵光乍现:将张大爷家每月15吨用水量折合成武烈河支流蓄水量,用简洁易懂的例子进行模拟。第二天清晨,这位倔强的退休教师竟主动递来缴费单:“原来我家一个月就能喝干半条小溪啊。”噢,水务工作的诗意不仅蕴藏于潺潺流水之中,更蛰伏在这些理性的数字博弈里。

镜头:重新丈量水的温度

2024年成为宣传干事后,办公桌玻璃板下边常常压着《中国城镇水务》的剪报文章。当“我和我的水厂”征稿启事跃入眼帘时,我以宣传干事的身份重返查收与工程一线,背包里的抄表器换成了摄像机。在无数个社区与角落,镜头定格了无数供水人在风霜雨雪中努力奋斗的画面——这个场景后来成为获奖视频的灵魂镜头之一。

在陕西营的拍摄过程中,我偶遇了智能水表改造的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小李在休息时间,他正耐心地指导一位年长者如何使用手机查询水费。他解释道:“以往检查水表需揭开井盖,而今数据能够自动上传。”他向我展示了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并指出:“尽管如此,仍需有人引导老一辈人理解这些科技信息。”在夕阳的余晖中,小李亲自示范如何操作APP,与报纸上刊登的智能水表3D解剖图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景。当视频最终呈现水务工作者引导一位佩戴老花镜的老人细致比较纸质账单与手机数据的特写镜头时,我豁然领悟:水务改革的尺度,不仅体现在表盘上,更深刻地镌刻在跨代沟通的耐心与细致之中。

在某个浓雾弥漫的清晨,我跟随户表改造施工队深入正在进行户表改造的老旧小区,我站在一旁,静静观察着施工人员熟练地操作,他们的每一次挥动扳手,都像是在为这座城市的供水网络进行一次微小的却至关重要的升级。那一刻,我仿佛能听见每一滴水在新旧交替中诉说着变革的故事。最终视频里新增的智能表数据流特写,正是受《中国城镇水务》里文章启发:跳动的数字背后,既有科技的温度,更需查收员用体温守护传统机械表的最后尊严。

墨迹:纸上流淌的光阴

今年春天帮办公室的前辈整理档案时,看到档案室堆叠收藏的《中国城镇水务》,让我震撼不已。“她”与那些手工绘制的水费台账、钢笔誊抄的催缴通知备份一同安静地躺在档案架上,那是分明能触摸到前辈们掌纹的温度。在一张归档了三十多年前的报纸上,我还意外发现了当年签收人爷爷的签名——这个曾在褪色工资条上见过的名字,此刻在行业记忆里获得了永生。

当我将获奖视频光盘与写着爷爷名字的那张报纸并排摆放时,突然理解了一份行业刊物的真正重量。那些看似枯燥的政策分析里,藏着查收员与用户间的温情博弈;每期新增的案例褶皱间,都记录着中国水务行业服务的进化年轮;那些曾令我望而生畏的政策文件,此刻化作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渡船——载着铁皮抄表箱驶向云端数据库,却始终未丢弃军大衣口袋里焐热的体温。如今我的通讯稿也开始出现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报刊的版块,当看到自己笔下的故事终于出现在报纸版面时,终于懂得何为“江河入海,点滴成川”。

长河:永远流动的账本

四十年风雨兼程,《中国城镇水务》早已超越行业刊物的物理形态。它是政策落地的翻译器,是技术迭代的见证者,更是百万供水人的精神坐标系。

历经四十年的风雨兼程,《中国城镇水务》已超越了传统行业刊物的范畴。它作为政策实施的翻译者,将复杂的法规条文转化为易于普通市民理解的日常语言;作为技术进步的记录者,在印刷文字与数字像素之间记录了供水行业人员智慧的演进;更是百万供水从业者的灵魂灯塔,让每一位在寒冷夜晚辛勤劳作的个体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正处在历史长河的特定坐标。

此刻,我正端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屏幕上各个系统之间的数字如瀑布般流淌,仿佛映照出武烈河在风中荡漾的波澜。忽然间,我回想起创刊号某篇文章的结尾:“每一滴水的旅程,都是文明与自然之间永恒的谈判。”

此时,清风轻拂手中的期刊,跨越四十年记忆的纸页发出沙沙的声响,宛如武烈河在续写她那部永远鲜活的“水账本”——那里蕴含着精算师般的严谨,调解员般的耐心,更有无数供水人用冻裂的指缝漏下的星光,汇聚成照亮民生暗夜的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