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科技智慧总第3514期 >2025-03-29编印

浅谈自来水厂供水水源地水质保护难点与措施
刊发日期:2025-03-29 阅读次数: 作者:刘 晶

●漯河市清泉水务工程有限公司  刘 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环境污染加剧,水源地水质保护已成为我国自来水厂生产安全的核心挑战。本文从水源污染、处理工艺、管网输送等环节出发,系统分析当前水质保护的难点,并提出多维度应对措施,旨在为提升供水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当前国内供水水源地水质保护的主要难点

1.多重污染源的叠加影响

水源地面临的污染源呈现多样化、复合化特征:

工业与生活污染:部分水源地周边工业废水偷排、生活污水直排现象仍存在,尤其是老旧城区管网覆盖率不足,雨污混排问题突出。例如,定西市部分河岸乡镇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加剧了水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妥善处理,导致氮磷等营养盐超标,成为水源地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因。数据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661个城市中638个水质不安全水源地的首要威胁。

内源污染与底泥淤积:水库和湖泊底泥长期积累的污染物(如铁锰、有机质)在特定条件下释放,引发二次污染,且疏浚工程成本高、技术难度大。

2.生态系统失衡与藻类问题

藻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等有害藻类爆发,释放异味物质(如土臭素)及藻毒素,直接威胁供水安全。例如,多个水源水库因藻类增殖导致水质异味问题突出。

生物链结构破坏: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导致水库生态系统自净能力下降,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抑制作用减弱,加剧藻类失控风险。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管理不足

监测与应急体系薄弱:部分水源地缺乏实时在线监测设备,突发污染事件(如化学品泄漏)预警能力不足。定西市等地水源保护区虽建设应急池,但风险隐患仍未完全消除。

管网与处理设施老化:老旧供水管网渗漏率高,二次污染风险大;部分水厂仍依赖传统工艺(如混凝-沉淀-过滤),难以有效去除新兴污染物(如抗生素、微塑料)。

分散式水源管理困境:农村小规模水源地因保护区划定困难、资金不足,面临季节性水质波动和污染风险。

4.极端气候的复杂影响

水文与气候异常:高温热浪加速藻类增殖,暴雨洪涝引发面源污染输入,干旱导致水位下降、污染物浓缩。例如,2024年多地极端降雨导致合流制管网溢流,加重水源污染负荷。

气候敏感性增强:水源水库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复杂,如水温分层加剧底泥污染物释放,但相关基础研究仍显不足。

5.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缺失

生态补偿与责任划分不清:跨界水源地因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导致保护区划分滞后、执法冲突。

6.公众参与与资金投入不足

保护意识薄弱:公众对水源地重要性认知不足,乱倒垃圾、私设排污口等行为屡禁不止。

资金分配不均:贫困地区水源地保护资金依赖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导致监测设备、生态修复工程难以落地。

二、水质保护的关键措施与实践路径

1.构建全域水源地污染防控体系

(1)污染源头精准管控

工业污染治理:推行“一厂一策”排污许可制度,强制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联网,例如江苏某化工园区通过废水回用率提升至90%,年削减COD排放量300吨。

农业面源拦截:推广生态沟渠、人工湿地拦截农田径流,试点“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模式。例如,云南抚仙湖流域建设缓冲带拦截60%的氮磷负荷,水质稳定保持Ⅰ类。

生活污水提质增效: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如MBR一体化装置),对管网空白区实施“厕所革命+沼气池”改造。

(2)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应用

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通过退耕还湿、恢复天然植被构建生态屏障,例如浙江千岛湖通过建设50米宽缓冲带,总磷浓度下降35%。

底泥污染靶向治理:采用原位钝化(如镧改性膨润土覆盖)、生物清淤等技术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武汉东湖疏浚后藻类密度下降80%。

生物多样性调控:投放鲢鳙鱼控制藻类,种植沉水植物(如苦草)净化水质,巢湖通过“以鱼控藻”使蓝藻水华面积缩减40%。

2.水厂工艺智能化与深度处理升级

(1)预处理与常规工艺优化

低温低浊水处理:采用高铁酸盐预氧化耦合磁混凝工艺(如哈尔滨水厂应用后浊度降至0.1 NTU以下)。

藻类高效去除:引入气浮-超滤组合工艺,天津某水厂藻类去除率提升至99.5%。

(2)深度处理技术突破

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北京第九水厂应用后,CODMn去除率提高至70%,异味物质完全消除。

膜技术规模化应用:推广超滤膜(UF)与纳滤膜(NF)联用,上海青草沙水厂膜工艺可截留99%的微塑料和抗生素残留。

(3)智慧化水质监测

AI预警与决策系统:构建“原水-工艺-管网”全流程数字孪生模型,深圳水务集团通过算法预测水质变化,应急响应时间缩短50%。

新兴污染物筛查:应用高分辨率质谱(HRMS)检测痕量污染物,天津水科院已建立涵盖2000种新兴污染物的数据库。

3.输配水系统全链条安全保障

(1)管网更新与漏损控制

老旧管网改造:2025年前完成全国80%镀锌管更换(如杭州采用304不锈钢管后,管网水质达标率提升至98%)。

智能漏损监测:部署DMA分区计量系统与声波探漏仪,广州通过分区压力调控使漏损率从15%降至8%。

(2)二次供水精细化管理

标准化改造:推行“无负压供水+紫外线消毒”模式,南京老旧小区改造后菌落总数下降90%。

数字化运维:建立二次供水设施电子档案,合肥试点“扫码巡检”实现故障率下降60%。

4.政策创新与社会协同共治

(1)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

生态补偿制度:新安江流域试点“双向补偿”模式,上游水质达标则下游支付补偿金,累计补偿资金超30亿元。

流域一体化管理:长江经济带11省市建立“河长+警长+检察长”联合执法机制,2023年清理水源地违建项目1200余个。

(2)市场化与资金保障

绿色金融支持:发行“水务专项债”支持水源地保护,成都某生态修复项目通过PPP模式融资5亿元。

水价调节机制:实行阶梯水价并将10%收入用于水源保护基金,银川市年筹集资金超2000万元。

(3)公众参与与能力建设

社区共治网络:建立“民间河长+志愿者”监督体系,重庆招募2万名志愿者参与水源地巡查。

科普教育普及:开展“水源开放日”活动,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年接待访客10万人次,公众满意度提升25%。

5.前沿技术探索与试点示范

自然解决方案(NbS):上海崇明岛通过恢复潮汐湿地,实现氮磷负荷削减50%。

高级氧化技术:试点UV/过硫酸盐工艺处理农药残留,江苏某水厂农药去除率突破95%。

卫星遥感监测:利用高分卫星识别水源地非法排污,黄河流域已发现并查处隐蔽排污口32处。

三、结论与展望

当前我国水源地保护需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防控”,通过技术升级、管理创新和社会协同构建全链条水质安全保障体系。未来应重点关注新兴污染物的风险管控,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并推动智慧水务系统的全面应用。


参考文献

齐力绿源科技(2024),《破解原水难题|高效解决方案全解析》

曲久辉(2024),《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的几个难题与应对策略》

成都市彭州生态环境局(2025),《如何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

《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2025)

《我国自来水水质现状及污染解决途径》(2023)

《我国饮用水安全管理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