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南京水务集团聚力激活创新技术效能,运用多项创新性技术实践,推进供水生命线系统韧性建设和科技降差工作,以数字力量为城市安全供水筑起智慧防线。
“地下CT”扫描锁定毫米级渗漏
2024年10月,随着管道内检测设备和多探头相关仪器在多条市政道路和多个小区的成功布设,水务集团“多模态探伤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可以实现管网漏损毫米级管控和前置化预警,目前已在地铁施工现场、和燕路过江隧道等重点区域发挥漏点定位和管道健康评估效能。此外,在国家公祭日、中高考等重大活动期间,该系统可替代人工巡查,实现24小时连续预警运维,较传统手段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太空之眼”遥感全域渗漏风险
2025年1月,南京市首个遥感测漏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通过长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和算法模型,形成了“拍摄 - 套合 - 修复 - 总结”四阶段工作框架。此外,水务集团创新开拓“三步校验法”,即:三维套图分析—人工监测复核—开挖修复认证,并执行双轨考核机制,成功攻克卫星监测与传统检漏技术的衔接瓶颈,有效提升隐患排查与治理效率。
后续,集团计划通过江南江北联动,构建全域供水管网智能化监测体系,发挥供水管线“太空扫描 + 地面微创手术”模式能效,以管网运行数据为卫星算法优化提供地面验证支撑。
“智能听诊”守护古城“血脉”
水务集团自主研发“远传水表DMA智能分析程序”,以科技赋能,攻克总分表数据比对、夜间流量动态监测等难点。2024年,供水范围内管道漏损率降低至8.96%,同比下降0.51%。
此外,自 2024年12月以来,水务集团采用“数据研判 + 闭水试验 + 人机协同”三重定位法,以科技赋能精准溯源,打出“数字管网 + 智能听诊”的组合拳,在 “水迷宫” 兴达新寓、“老大难” 笆斗里等复杂区域成效显著,验证了 “数字档案 + 智能监测 + 精准定位 + 快速修复” 新模式的实战价值,为老旧管网漏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有效提升了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了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韧性。
(南京水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