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胶州自来水有限公司 单亦双
作为一名通讯员,当我提笔为《中国城镇水务》创刊40周年写下这些文字时,指尖仿佛流淌过四十年的光阴长河。那些深夜伏案的剪影、一线采访的足迹、稿件刊发时的雀跃,与报纸共同成长的记忆,早已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注脚。值此四十华诞,愿以笔为舟,回溯与这份行业报同行的岁月,承载“水润民生”的初心,以笔为犁,共书碧水丹心,同绘人水和谐的盛世画卷!
初识:职业生涯的启蒙灯塔
1984年,当第一份油墨清香的《中国供水节水》(编者注:2023年更名为《中国城镇水务》)从铅字印刷机中缓缓诞生时,谁曾想到,这份行业报会成为一代代水务人职业生涯的启明星?对我而言,它是一盏照亮前路的灯塔。2009年3月,我成为了一名兼职通讯员,但从没接触过宣传工作的我一脸茫然,如何从宣传的“小白”变成“行家里手”成为摆在我面前的“拦路虎”,直到在单位资料室偶遇泛黄的旧报合订本——一篇篇记录管网改造的纪实、一则则解析节水技术的短评、一幅幅展现治水人风采的图片,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水务工作不仅是阀门与管道的交响,更是民生与时代的对话。
报纸上的一篇篇通讯、评论,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作为通讯员的初心——用笔触记录水务人的奋斗足迹,用文字传递碧水蓝天的时代使命,正是这份启蒙,让我在职业生涯的起点找到了方向:做水务故事的讲述者,做行业发展的瞭望者。经过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对《中国城镇水务》的各版定位有了深入了解,于是我结合工作实际,写出了《山东胶州:保护饮用水源地 守护市民生命线》第一篇稿件,我将稿件通过邮箱邮寄给了报社。等待的日子真是难熬,这是我第一篇《中国城镇水务》投稿,不知道能不能被采用,心中总是忐忑不安。经过几天的漫长等待,我看到了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这是编辑老师和报社对我文章的肯定,这份相遇,注定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启蒙灯塔。
相知:让平凡岗位“掷地有声”
有人说,宣传岗位是“为他人作嫁衣”,但《中国城镇水务》用四十年证明: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它让深埋地下的管网有了心跳,让默默值守的岗位闪耀光芒。从第一篇稿子被刊发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经常查资料,夜晚写稿件,每期《中国城镇水务》必看,及时了解当下的宣传方向,让自己能有的放矢地撰写稿件。转眼16年多过去了,细数这些年来我的稿件,已在《中国城镇水务》累计发表230多篇,胶州自来水公司的亮点工作也为兄弟水司提供了很多借鉴,让我真切感受到——宣传不是配角,而是让平凡岗位“掷地有声”的扩音器。2014年至2022年,我连续被《中国城镇水务》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真的很难想象,这竟然是我这个与宣传工作毫不沾边的“门外汉”取得的小成绩。
深耕水务宣传这么多年,我逐渐明白,通讯员的笔不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凝聚行业精神的号角,我真的很感谢《中国城镇水务》,感谢报社所有编辑老师,是你们让我找到了新的起点,是你们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乐趣。这份报纸教会我,宣传人的笔尖应始终对准“水”背后的温度,让每篇稿件都成为一束光,照见水务人的担当,照亮社会对“水未来”的期待,犹记得编辑老师的叮嘱:“写水务新闻,要脚下沾泥、眼里见人。”于是,我跟随抢修队深夜奔赴爆管现场,在防汛一线记录党员突击队的背影,将居民拧紧水龙头的笑容定格成版面上的方寸光影……四十载笔墨传承,这份报纸以“启蒙者”的姿态,让我逐渐明白:宣传岗位的“平凡”,在于日复一日的伏案写作;而它的“不平凡”,则在于用文字赋予平凡工作以时代价值。
希冀:以笔为犁深耕“水文章”
四十年风雨兼程,《中国城镇水务》的报头字迹愈发苍劲,但内核始终澎湃着青春的热血。站在新起点,水务宣传的“水文章”正迎来更壮阔的书写场景:短视频里的“水务主播”正带网友探秘地下“水迷宫”,地理信息地图上的数据流实时描绘着城市“水脉搏”,AI生成的节水科普漫画在校园疯传……技术变革的浪潮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守“碧水丹心”的初心,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滴清水奔向千家万户的征程中,都该有一缕墨香相伴。
四十年,《中国城镇水务》以墨香为纽带,串联起政策、技术与人文的水脉,载着行业的光荣与梦想逐浪前行,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未来的开拓者。
四十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但对一代代水务宣传人而言,当一期期报纸付梓,墨香深处,我们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召唤——那便是城镇水务人永远向前的足音。作为《中国城镇水务》报的一名通讯员,我何其荣幸能以笔为舟,与千万水务人共逐“水润民生”的星河。未来,愿继续做一朵奔腾的浪花,在行业变革的潮头书写新的历史注脚——因为,每一篇报道都是对初心的回应,每一滴汗水的滴落,终将汇入建设美丽中国的壮阔江河!《中国城镇水务》报四十周岁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