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源头雨污分流排查,城中村污水收集、市政污水管网改造……福建省福州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福州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务集团的指导下,深入推进城市污水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围绕污水集中收集“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综合施策,助力四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从202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77.39%,提前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达的“十四五”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目标任务(污水集中收集率70%),达到全国、全省较高水平,进一步提升省会城市宜居品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源头系统排查 精准把脉找“病根”
全面排查雨污混接情况
路边餐饮、商铺等污水通过雨水口进入雨水系统,河水水位过高倒灌进入管网……在城市排水系统中,这些雨污混流现象,不仅造成路面污水外溢影响市民通行,污水进入内河污染水环境,还会由于进水水质不达标而增加污水处理厂的负担。
为找准“病根”,集团所属排水公司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源头雨污分流系统化排查,全面推进内河排口流域排查及分流改造和“散乱污”企业(场所)整治,并全面排查小区及企事业单位雨污分流情况。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共深入开展1314个内河排口的逆向溯源工作,成功追溯并确定了污水源头。同时,对雨水管沿线涉及的3356余个小区及1459余家企事业单位等排水户进行正向排查,精准掌握污水排放去向。通过上述排查努力,累计发现并记录了1234处排水户的雨污混接问题。为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排水公司还通过问题移交机制明确责任归属,截至目前,各责任单位已累计通过雨污分流改造、门前截污等措施,实现849个排口雨污分流,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水排放问题。
全面开展城中村污水收集
在城中村区域,排水设施的缺失与污水无序排放问题长期困扰着当地居民。针对这一顽疾,排水公司开展了系统性的排查与整治,先后完成先农村、中下村、健康村、益凤村、鹅峰村、劳光村和登云片区等7个城中村区域的污水收集补短板工作,实现污水全收集,不仅改善了区域人居环境,还保护了闽江的水质。此外,针对义序机场片区城中村污水收集及内涝问题,排水公司“量身定制”解决方案,通过在义序路预留周边7个城中村的污水管接驳口以收纳散排污水,让城中村污水找到“归宿”。
过程修复改造 科学施策除“顽疾”
全面修复改造市政污水管网系统
污水管道长期运行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会发生错口、脱节、破损、淤堵等诸多管道病害,进而影响水质、水量。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排水公司对1244公里的市政污水管网、257条污水过河管、254处沿河截污系统进行了“全身体检”“卷地毯式”查清污水管腐蚀、渗漏等缺陷病害,并通过三级质量管控,规范施工质量,实现设施更新标准化。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修复改造28.05公里市政污水管网存在的病害,修复24条存在破损等病害过河管,整改截污系统存在的水泵运行、排口倒灌、闸门渗漏等问题195处,提高了污水管网健康度,让城市“血管”更加畅通。
此外,排水公司还全面增强污水泵站输送能力,对连坂1号、连坂2号、连坂3号污水泵站进行扩容提升改造,将3个泵站最大抽排能力从28.2万吨/日提升至47.5万吨/日。
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排水管网本身隐蔽性强、分布范围广,导致其运行状态不清、管理难度较大,对管网混接、入流入渗等问题的分析诊断存在困难。为了使排水系统管理更为高效便捷,排水公司构建智慧“水脑”,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更新机制对排水设施进行了同步建档,累计更新6145个管段、井室、雨水箅、泵站、闸门等管网设备设施,新增排水管网56.5公里。
同时,通过布设水质水量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管网健康度、及时发现管网病害,从而系统性地分析该区域小流域雨污水管网的具体情况。在温泉公园及金山-浦上试验区完成64套监测设备安装,在连坂片区完成115套监测设备安装,让污水治理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提升了治理效率和精准度。
末端:推进通沟污泥处理厂建设
通沟污泥是指排水管道养护疏通中清捞上来的沉积物,也称为管渠污泥。为实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排水公司已启动建设福州市首座通沟污泥处理厂(规模100立方米/日),项目建成后将优化辖区内通沟淤泥处理处置机制,为改善城区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
2025年,福州水务集团将指导排水公司持续发力,以主人翁精神攻坚克难,以3年行动为目标,继续围绕污水集中收集“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综合施策,加快门前截污设施建设、补齐背街小巷市政污水设施短板、加强沿河截污系统及市政排水设施管理维护,确保污水应收尽收,实现污水不入河、河水不倒灌。
图为排口流域雨污分流排查。
(石力丰 黄宇轩 文/图)